丽水学院外援女,丽水学院外聘女教师风采
在丽水学院的林荫道上,你可能会遇见这样一群人——她们抱着教案步履匆匆,站在讲台神采飞扬,和学生交流时眼里带着光。大家习惯称她们为“外聘教师”,不过私下里,同学们更爱用“外援女教师”这个亲切的称呼。
说起来,张老师就是其中一位。每周叁早晨,她总会带着满身晨露踏进文学院203教室。“今天咱们不谈枯燥的理论,就聊聊你们昨天交的那个剧本。”她随手把包放在讲台边,笑着翻开教案。教室后排有几个同学悄悄坐直了身子——张老师在电视台做了十几年编导,每次点评总能把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故事。
课堂内外的温度
记得有次课间,几个学生围着她问拍摄取景的问题。她索性把大家带到走廊窗边,指着远处的南明山说:“看,这个角度的光影,是不是特别适合你们剧本里重逢的那场戏?”那个瞬间,你会发现这些外聘教师最珍贵的地方,不仅是专业知识,更是能把知识和现实连接起来的那份通透。
理工楼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。计算机系的王工程师每周四晚上来教嵌入式系统,这个本该枯燥的课程却总是座无虚席。有学生记得他这样解释一个技术难点:“这个问题啊,就像你们打游戏要组队刷副本——单片机是坦克,传感器是输出,代码就是指挥全团的战术。”教室里顿时响起恍然大悟的轻笑声。
这些外援教师就像一座座桥梁,把校园和社会、理论和实践悄悄连接起来。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课本外的知识,还有各行各业沉淀下来的经验和眼界。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,往往能点燃学生心里那把求知的火。
双向的成长
不过要说这一切只是单方面的付出,那也不全对。音乐系的陈指挥有次聊起这个话题时,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保温杯:“其实每次来上课,同学们那股子新鲜劲儿也在感染着我。上学期有个学生改编的畲族民歌,现在还在我手机里存着呢。”她说着露出欣慰的笑容,眼角的细纹悄悄漾开。
这种双向的滋养,或许才是丽水学院外聘教师制度最动人的地方。就像美术学院请来的民间剪纸艺人,她教学生如何让剪纸“呼吸”,学生则帮她设计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图案。这样的互动,让教与学都变得生动而具体。
傍晚时分,如果你路过实验楼,可能还会遇到刚下课的李工程师。他经常被学生缠着问问题,从实验室一直聊到校门口。“看到他们,就像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。”他边说边整理着被粉笔灰染白的袖口,“能陪着走一段路,挺好。”
暮色渐浓,教学楼陆续亮起灯火。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外聘女教师们,或许正在收拾讲义准备离开,或许还在办公室解答学生的疑问。她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,更像一阵清新的风,吹过校园的每个角落,在学生们的心湖上激起层层涟漪。
走在放学的人流中,你能听到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刚学到的案例,谈论着某个外聘老师提到的行业趣闻。这些来自课堂内外的声音,正在悄悄编织成这所大学最生动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