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邑火车站小巷子,昌邑火车站周边街巷
每次从昌邑火车站出来,我都不急着去大路上打车。反倒是往旁边一拐,钻进那条熟悉的小巷子。这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老旧的民房,墙角爬满了青苔,偶尔还能看见几盆邻居们养的花。
巷口卖豆腐脑的大姐认得我。“回来啦?”她一边舀着豆花一边打招呼。我点点头,在小马扎上坐下。热乎乎的豆腐脑下肚,整个人才像真正回到了这座小城。火车站周边街巷就是这样,没有高铁站的恢弘气派,却装着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。
巷子里的旧时光
往深处走,能看见剃头老师傅的铺子。一把老式转椅,镜子边缘都锈了。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客人修面,热毛巾敷上去,客人舒服得眯起眼。隔壁修鞋的大爷敲着鞋跟,叮叮当当的,和火车站传来的汽笛声混在一起。
我常想,这条昌邑火车站小巷子像个时间的夹层。外面是匆匆的旅客,拖着拉杆箱哗啦啦地赶路;里面却慢得像个老人,守着这座小城自己的节奏。巷子口的煎饼摊,老板娘记得每个老主顾的口味——多加辣还是不要葱,从来不会弄错。
去年巷尾那家裁缝铺关了。王阿姨做了叁十年改衣服的话计,说眼睛跟不上了。关门前她把剩下的扣子都装在铁盒里,谁来需要就送谁。现在路过那儿,还能想起她踩着缝纫机,哼着小曲儿的样子。
新旧交错的光影
变化也不是没有。前年巷子装了新路灯,傍晚时分,暖黄的光把青石板照得发亮。有户人家把老房子改成了书屋,年轻人爱去那儿点杯茶,一坐就是一下午。书屋老板说,特意选在这儿,就因为离昌邑火车站近,南来北往的人推门进来,带进一身风尘,也带进各地的故事。
傍晚是巷子最热闹的时候。放学的小孩追逐打闹,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。火车站周边街巷在这时最有人情味——谁家炒菜的香味飘出来,哪户传来电视的声音,都清清楚楚。这种热闹和车站里的不一样,它不让人焦虑,反倒让人心安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,巷口水管冻住了。几个老住户烧了开水慢慢浇,修好后互相招呼着回家喝茶。这种相互照应,在大城市的高楼里已经很少见了。
夜深时,巷子才真正安静下来。只有偶尔从昌邑火车站传来的汽笛声,提醒着这条小巷子与外界的联系。路灯把树影投在墙上,风吹过时,影子轻轻摇晃,像在讲述什么古老的故事。
也许有一天,这条昌邑火车站小巷子也会改变模样。但至少现在,它还守着这份朴实的热闹,成为无数归来者最温暖的迎接,也成为远行者最柔软的送别。每次走过这里,我都会放慢脚步——有些东西走得快了,就真的错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