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井站街快餐约学生,路边摊小吃偶遇校友
傍晚的龙井站总是闹哄哄的,我刚出闸机就闻到一股油烟味儿。站前那条小街亮起五颜六色的霓虹灯,炒粉摊的老板娘正扯着嗓子招呼过路学生。掏出手机看了眼,离约好的时间还剩半小时,索性在路边快餐店点了份八块钱的套餐。
塑料凳还没坐热,突然有人敲了敲玻璃窗。抬起头差点呛着——居然是大学时总坐第叁排的林师弟。他鼻尖顶着窗户压出个怪相,手里还拎着两串烤面筋。
街灯下的巧合
"师兄也来这儿解决晚饭?"他自然地坐到我对面,递来一串烤面筋。油渍顺着竹签往下淌,我连忙抽两张纸巾垫着。他说刚在隔壁培训机构代完课,每周这个时间都会来买路边摊小吃。"十五块两荤两素,比学校食堂还便宜。"
铁板上的鱿鱼刺啦作响,他忽然压低声音:"其实在这条街碰到熟人不算稀奇。"见我不解,他用竹签指了指对面网吧:"咱们系那个总挂科的王胖子,现在开麻辣烫店当老板了。"又指向修鞋摊:"文学院系花在隔壁琴行教小孩,天天来买韭菜盒子。"
霓虹灯把他半边脸映得发蓝,我们像两个地下工作者在交换情报。这份龙井站街快餐约学生特有的默契,让我想起毕业前在烧烤摊吹瓶的夜晚。
流动摊贩的生存哲学
卖炒河粉的推车从我们桌前经过,老板脚上的解放鞋开了道口子。林师弟说这家摊子每天比地铁首班车早到两小时,比末班车晚走叁小时。"你别看现在学生围着买,上回城管来了,老板推车跑得比外卖电动车还快。"
他突然笑起来:"有回我学生在这买手抓饼,非要我多给加五分平时分。说要是挂科了,下学期就没钱来照顾生意了。"这时铁板烧摊主扯着嗓子喊:"同学,你的烤冷面好了!"我们同时伸手去接——都以为在叫自己。
鸭血粉丝汤的蒸汽模糊了镜片,我看着他西装袖口沾到的辣椒油。当年穿着文化衫在操场打球的少年,如今都会在路边摊小吃摊前熟练地讨价还价了。
手机震动打破气氛,约好的学生发消息说堵在路上。林师弟瞥见我屏幕:"你也来见学生?我教的那个孩子家长马上到。"我们相视而笑,这种在快餐店约见学生的事,早就成了心照不宣的都市规则。
市井里的微光
他临走前又要了份炸串,说带给晚自习的学生。"现在小孩精得很,补课不给带零食就闹脾气。"掏手机付款时,钥匙串上还挂着毕业时我送的篮球挂件。
望着他消失在煎饼摊后的背影,我对着凉透的盒饭发愣。路边摊小吃的烟火气裹着形形色色的故事,在这里偶遇的不仅是故人,还有被生活磨出包浆的自己。
新来的学生抱着书包坐定时,我顺手给他加了根烤肠。他受宠若惊地道谢,额头上还带着奔跑后的汗珠。玻璃窗外,卖莲子羹的老奶奶开始收摊,不锈钢桶在路灯下反射出柔和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