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学院外援女,绵竹学院外籍女生支援校园
走进绵竹学院的校门,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——她们金发碧眼,或是说着流利的西班牙语,在教室和操场间忙碌穿梭。这就是我们学校新加入的外籍教师团队,大家习惯称她们为“绵竹学院外援女”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上学期我们英语角还冷冷清清的,这学期突然就热闹起来了。周三下午路过教学楼,总能听见里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。上次我好奇探头进去,正好看到来自英国的露西老师在手舞足蹈地解释“rain cats and dogs”的意思,她把双手举过头顶模仿倾盆大雨,逗得同学们前仰后合。
校园里的多元色彩
这些外籍老师可不只是在英语角出现。我在食堂遇到过俄罗斯的安娜老师,她正学着用筷子夹宫保鸡丁,那认真的模样特别可爱。体育课上,来自巴西的索菲亚老师带着女生们跳桑巴舞,整个操场都洋溢着热情的节奏。说真的,这些绵竹学院外籍女生支援校园的活动,给平常的学习生活添了不少新鲜感。
记得有次和露西老师聊天,她说刚开始确实不太适应。中国的插座型号和英国不一样,她第一周手机总是没电;还有次把红烧肉误认为巧克力,闹了个小笑话。不过现在她可是我们学校的“中国通”了,上周还带着新来的日本老师去逛菜市场,教她怎么挑新鲜的蔬菜。
同学们私下里都喜欢这些外籍老师。她们上课特别有意思,不会照本宣科。安娜老师的历史课就像在听故事会,她总能把枯燥的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。索菲亚老师的体育课更是人气爆棚,很多以前不爱运动的同学现在都抢着报名。
你说奇怪不奇怪,自从这些外援老师来了之后,连校园里的小变化都挺明显的。图书馆的外文书籍借阅量翻了一倍,公告栏上出现了英文通知,就连食堂阿姨都会说“hello”和“thank you”了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确实让整个校园的国际氛围浓了不少。
不过啊,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。这些外籍老师也在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。露西老师现在吃火锅一定要加香菜,安娜老师迷上了太极拳,每天早上都在操场和退休教授们一起练习。索菲亚老师更厉害,已经能认出十几种中国茶叶了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上周在校园里看到的温馨一幕:几个外籍老师正和中文系的同学一起布置国际文化节的展台。他们用中英文混搭的方式交流,虽然偶尔会卡壳,但通过比划和画画,居然沟通得特别顺畅。那种跨越语言障碍的默契,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些绵竹学院外援女给我们带来的,远不止语言上的帮助。她们让整个校园变得更加开放、多元,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就能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可能比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宝贵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中外师生叁五成群地聚在一起。可能在讨论功课,可能在分享家乡的故事,也可能只是在阳光下简单闲聊。这样的画面,已经成为绵竹学院最寻常又最特别的风景。
有时候我在想,教育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?在相互学习中拓宽视野,在文化交流中收获理解。这些外籍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看世界的新角度。而她们也从我们这里,认识到真实、立体的中国文化。
夕阳西下的时候,我常常看见外籍老师们和本地教师一起在操场散步。她们边走边聊,笑声飘得很远。这个画面让我觉得,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,说着不同语言,但在追求知识和美好生活这一点上,大家都是相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