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哪个巷子有服务,附近街巷可寻服务
老街坊的记忆碎片
那天傍晚路过梅江桥头,正好遇见摇着蒲扇乘凉的李伯。老人家在这片老城区住了七十多年,我顺口就问起梅州哪个巷子有服务这类事儿。他眯着眼笑了:“后生仔,你往那些老巷子深处走就晓得了。”
这话倒是提醒了我。确实啊,现在满大街都是连锁店,反而那些藏在巷子里的老手艺渐渐被人遗忘。就说前几天我在油罗街附近转悠,无意中拐进一条叫“盐铺巷”的老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巷子不宽,两边木门虚掩着,偶尔传来几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。
走到巷子中段,看见个老师傅正在门口修补铝锅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他头也不抬:“后生,要修东西还是找地方?”我这才发现他店门边挂着块小木牌,用毛笔写着“修补、定制”。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,就是老街坊们说的“巷子里的服务”吧。
说来也怪,这些老师傅做生意的方式还挺特别。不像现在满大街的霓虹灯招牌,他们的店面往往就是自家门口,工具摆在跟前,边干活边等客人。你要不问,根本不知道他们能提供什么服务。附近街巷可寻服务这话真不假,但得靠街坊邻居口耳相传。
往深里想,这种经营方式倒也有它的道理。老街巷租金便宜,来的都是熟客,老师傅们也不用在装修上花太多心思。关键是手艺要过硬,修好的东西能用上好几年。这不,刚才那位补锅的师傅,我观察他半小时,就来了叁个老顾客,都是拎着锅啊壶啊来找他的。
其实要说梅州哪个巷子有服务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有的巷子以修补见长,有的巷子小吃特别地道。就像元城路那边的小巷,藏着好几家做了几十年的捆板摊,早上五点多就开始排队。这种生意,靠的就是口碑。
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习惯这种找服务的方式。大家都习惯打开手机,点点屏幕就有人上门。但有时候啊,生活里有些味道,还真得亲自去巷子里转转才能体会到。就像上周我想找个人修藤椅,在手机软件上找了半天没结果,最后还是楼下阿婆指点,在一条叫“竹篾巷”的地方找到了老师傅。
老师傅一边修椅子一边和我唠嗑,说这手艺是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。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,可能再过些年就真找不着人修藤椅了。说完他还特意教我几个保养藤椅的小窍门,这份热心肠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。
这些藏在巷子里的服务点,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虽然不起眼,却让老城保持着活力。有时候路过,看见老师傅们在门口忙活,街坊坐在小板凳上等着聊天,那种烟火气,让人觉得特别踏实。
现在城市发展快,很多老巷子都面临改造。真希望这些带着温度的手艺和服务能保留下来。毕竟,附近街巷可寻服务不单单是图个方便,更连着街坊邻里的情分。下次你要是在梅州老城区逛,不妨也往巷子里多走走,说不定就能遇见让你惊喜的老手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