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约茶上课,梅州品茶学堂邀约
这几天朋友圈总刷到"梅州约茶上课"的帖子,刚开始还纳闷,喝茶怎么还跟上课扯上关系了?直到上周末被朋友硬拉着参加了一场,这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还真有人把茶桌变成课堂。
那场活动藏在一家老宅改造的茶舍里,推门就闻到满屋茶香。穿棉麻布衣的茶艺师正在讲解凤凰单丛的蜜兰香型,二十多人围坐在长茶桌旁,有人拿着小本子记笔记,有人举着手机拍茶汤颜色。朋友凑过来说:"这可是最近挺火的梅州品茶学堂邀约活动,每月就开两期。"
茶汤里的学问
茶艺师阿琳冲泡时特意放慢动作:"你们看,水要沿着盖碗边沿慢慢注入,这样才不会烫伤茶叶。"她端起公道杯对着光,"正宗的鸭屎香单丛,茶汤应该是这种琥珀色。"坐在我旁边的大姐突然"啊"了一声:"原来我平时泡茶水温太高了!"
这种教学方式确实特别——没有枯燥的理论课,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叁款不同海拔的茶叶,通过对比品尝来理解滋味差异。当喝到海拔800米的那款茶时,舌尖明显感受到更醇厚的山韵,这种体验看书是永远学不来的。
中场休息时和几个学员聊天,发现大家来参加梅州约茶上课的缘由各不相同。开民宿的陈姐想给客人提供更好的茶饮服务,刚退休的王叔纯粹是想找点新鲜事做,还有对年轻情侣笑着说:"总比周末宅家里刷手机强吧?"
茶香里的烟火气
最让人惊喜的是后半段的茶点搭配环节。阿琳端出当地特色绿豆饼:"你们试试用这个配刚才的浓香型铁观音。"甜糯的绿豆馅意外地化解了茶汤的涩感,留下满口回甘。这时又有学员分享经验:"我试过用柑橘皮配老白茶,味道也很妙。"
这种互动让整个空间瞬间热闹起来,大家纷纷交流自己的独家搭配。原来所谓的"上课"根本不是单向传授,而是互相启发的过程。现在回想起那场梅州品茶学堂邀约,最难忘的反倒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。
临走时看到茶舍墙上的课程表,发现除了基础茶道,还有茶叶鉴赏、茶器收藏等主题。阿琳正在收拾茶具,笑着说:"下期要讲潮汕工夫茶的二十一式,很多老学员已经预约了。"窗外的夕阳透过木格窗,在她手中的白瓷杯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
现在再看到"梅州约茶上课"这样的消息,总会想起那个充满茶香与欢笑的午后。或许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,正好契合了当下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心理——既想获得知识,又不愿被传统课堂的形式束缚。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能找个地方静静品茶、交流心得,本身就是件惬意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