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西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靖西约学生200米附近点
这几天路过城东老街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往巷子深处走。起初没太在意,后来才从邻居那儿听说,原来那边悄悄开了个叫“靖西约附近200米学生点”的地方。
说是学生点,其实就是个藏在老居民楼里的小空间。推开那扇漆成淡蓝色的铁门,里头别有洞天——几张长桌子拼在一起,上面堆满了练习册和文具,墙边立着两个书架,绿萝盆栽在窗台上长得正欢。下午四点半过后,这里就渐渐热闹起来。
不只是个写作业的地方
我找了个周叁下午特意去看了看。刚好碰见几个穿校服的中学生进门,他们熟门熟路地把书包放在固定位置,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甚至自带了个坐垫。“家里太吵了,弟弟妹妹老是看电视,”他一边摊开数学试卷一边说,“这里安静,而且有问题可以互相问问。”
管理这个地方的是两位退休教师,王老师和李老师。他们不收费用,完全是自愿来照看。王老师给我倒了杯茶,笑呵呵地说:“孩子们需要个能专心学习的地方,我们反正闲着也是闲着。”他指了指墙上贴的“静心学习”四个毛笔字,“规矩很简单,保持安静,互相帮助。”
有意思的是,这个靖西约学生200米附近点并不只有写作业的功能。书架上有不少课外书,从《水浒传》到《时间简史》都有。角落里还有个小药箱,备着些常用药品。李老师说,上个月有个女生体育课扭伤了脚,就是在这里先做了应急处理。
我发现孩子们在这里挺自在的。不会的题目可以小声讨论,累了可以看看课外书,渴了有饮水机接水。和正规补习班完全不同,这里没有压力,没有人催促,学习成了自然而然的事。
街坊邻居也都习惯了
住在对门的张阿姨刚开始还有点意见,怕孩子们太吵。但现在她反而经常烤些小饼干送过去。“这些孩子可有礼貌了,见面都喊阿姨好,”她说,“看到他们这么用功,我想起自己孩子当年读书的时候。”
附近的小卖部老板也调整了进货——多备了些文具和笔记本。他甚至给常来的学生打了小小的折扣,“就当支持孩子们学习了,他们都不容易。”
这个学生点的存在,好像给整条街都带来了点不一样的气氛。傍晚时分,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陆续离开,有的还会在门口讨论一道题目的解法,那种专注的神情,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。
王老师说,他们没想做多大的事,就是给附近的学生提供一个能安心学习的小角落。没想到这么受欢迎,现在每天都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学生来。
离开的时候,天色已晚。回头望去,那扇淡蓝色的门里还亮着温暖的灯光。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,有这样一个靖西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二个家。它不像大机构那样光鲜亮丽,却有着最可贵的温度——那种街坊邻里互相照应,大人孩子彼此信任的温暖。
也许明天,又会有新的孩子发现这个地方,然后怯生生地推开门,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,加入这个安静学习的大家庭。这样的地方,真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