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池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,总能看到类似“河池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消息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我愣了半天,心想这年头怎么连学生邀约都明码标价了?
那天和开粉店的老陈聊起这事,他边捞米粉边摇头:“前两天有个穿校服的娃娃来吃粉,手机不停响,瞥见屏幕闪着‘百元速配’的字样。”我们俩对着蒸腾的热气沉默了许久,这年头孩子们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了。
藏在标签背后的真相
仔细想想,这种“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”本质上就是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快餐交易。我侄子前两天差点上当,幸亏他班主任及时发现。孩子委屈地说:“就想买个新篮球,对方说只要陪吃顿饭就能拿一百块。”这话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。
现在年轻人零花钱紧张,容易被人钻空子。我邻居家姑娘就因为参加所谓的“同城邀约”,差点被骗去碍罢痴打工。她后来回忆说,对方先是用“交个朋友”当借口,慢慢才露出真面目。
这种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它把正常的社交需求扭曲成了商品交换。很多孩子刚开始真以为是普通的周末活动,等到发现不对劲时,已经很难脱身了。
记得我们年轻时,同学之间约着去书店、逛操场,最多互相请瓶汽水。现在倒好,连见面聊天都成了标价百元的商业行为,这算哪门子的社交啊?
上周末在龙江河边散步,听见两个中学生抱怨:“现在约同学去看电影都要算计花费,还不如接个‘单子’来得快。”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,什么时候孩子们把时间看得这么廉价了?
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,是让年轻人明白自己的价值远不止那区区百元。学校旁边新开了家公益书屋,经常组织读书会,孩子们在那儿交朋友反而更自在。
我认识个初中班主任想了个妙招,在班里搞“技能交换墙”,会画画的教同学素描,数学好的帮忙补习。这样既增进了友谊,又避免了金钱交易。
说到底,咱们得给孩子们创造更健康、更安全的社交空间。社区的青年之家最近就很火爆,乒乓球台从早到晚都没空过。看着孩子们在那儿挥汗如雨,比什么“百元邀约”不知道强多少倍。
下次再看到“河池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种信息,真希望孩子们能多留个心眼。毕竟真诚的友谊和美好的青春时光,哪里是能用一百块钱衡量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