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原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生课余饮茶学习生活
固原的校园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学生们捧着各式各样的茶杯走进教室,有的杯子里飘着几片绿茶,有的泡着枸杞红枣。这可不是什么社团活动,就是平常的上课日常。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,台下偶尔传来杯盖轻叩的声响,空气中隐约浮着茶香。
说来也怪,在这座西北小城,学生喝茶的习惯好像特别普遍。隔壁班李老师有次开玩笑说:“我们班学生可以忘了带作业,但绝不会忘了带茶杯。”这话听着夸张,但你仔细看看,还真差不离。早自习的教室里,课桌上除了课本,最多的就是那些马克杯、玻璃杯,甚至还有爷爷辈的搪瓷缸子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记得第一次看到学生在课上喝茶,我还挺纳闷——这么年轻就开始养生了?后来跟几个学生聊起来才明白。高二的王雨欣说,上完体育课喝口热茶特别解乏;高叁的张磊则觉得,做数学题时抿一口茶,能让烦躁的心静下来。他们的茶杯里,装着的不只是茶水,更像是一种调节心情的方式。
固原这个地方,春天来得晚,冬天又冷得早。课间十分钟,去开水间接热水泡茶,成了学生们的小仪式。看着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,热气袅袅升起,紧绷的神经好像也跟着放松了。这种慢节奏,跟现在年轻人追捧的“快生活”反倒成了对比。
学生课余饮茶学习生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。放学后的图书馆里,经常能看到叁五个同学围坐一桌,各自看书做题,中间放着共用的一壶茶。没有人刻意组织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。茶凉了续水,谁去接水时就顺便把大家的杯子都带上。这种默契,大概只有在共同的生活习惯中才能培养出来。
有一次我去家访,说起学生爱喝茶的事。那位家长笑了:“我们固原人嘛,祖辈都喝茶。孩子从小看大人喝,上学了自然就带上了。”原来,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,更像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延续。在家里,茶是待客之道;在学校,茶成了同窗之情。
不过话说回来,学生喝茶也不是全无讲究。太多茶会影响睡眠,太浓的茶对肠胃不好。班主任们常在班会上提醒:“喝茶可以,别当水喝啊。”学生们也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式——下午喝点绿茶提神,晚上自习就换成淡茶或者花果茶。
看着这些年轻人认真泡茶、品茶的样子,你会觉得他们比同龄人多了份沉稳。或许这就是固原学生特有的气质吧——既有西北人的直爽,又有茶香浸润出的温和。他们的青春,不是只有碳酸饮料和速食文化,还有茶杯里慢慢沉淀的生活滋味。
最近学校文化节,学生们自发搞了个“茶香书香”分享会。没有隆重的仪式,就是大家带着自己喜欢的茶叶,互相分享品尝。有个学生说得好:“茶要慢慢品,书要细细读,生活也是这样。”这句话,大概道出了固原学生品茶喝茶上课这件事最动人的地方。
窗外飘着细雨,教室里茶香氤氲。翻书声、写字声、偶尔的啜饮声,交织成校园里最平常却也最特别的旋律。这些年轻的饮茶人,就在这一杯杯茶水里,慢慢品味着知识的滋味,也品味着成长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