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哪里有站小巷子的,附近站小巷的位置
前两天和朋友聊天,他突然问我:“你知道咱们津城哪儿有那种站小巷子吗?就是老城区里那种特别有味道的小巷。”我愣了一下,这个“站小巷”的说法还挺有意思的,估计是说那些站着聊天都嫌窄的老胡同吧。
记忆里的站小巷
说起这个,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童年时代外婆家附近的那几条巷子。那时候的巷子真叫一个窄啊,两边的围墙都快贴到一起了,阳光只能从缝隙里漏进来几缕。每天清晨,巷子里就飘起豆浆油条的香味,还有邻居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。现在想想,那些窄窄的巷子反而让人的关系变得更近了,毕竟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。
不过现在要找这样的站小巷可不容易了。城市发展太快,好多老巷子都被拆了,取而代之的是宽宽敞敞的大马路。宽敞是宽敞了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你说这人是不是挺矛盾的,以前嫌巷子窄不方便,现在又怀念起那种拥挤的热闹劲儿。
前两天我特意在津城老城区转悠了一圈,想找找还保存完好的站小巷。你还别说,真让我找到了几条。就在老城厢那一带,绕过几个新建的小区,忽然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黑,偶尔还能看到几户人家门口的旧式门墩。
现在的站小巷位置
要说具体位置嘛,我觉得津城最有味道的站小巷主要集中在叁个地方。一个是老城厢的东北角,那里还保留着成片的老式胡同;另一个是海河边上那个老码头附近,巷子弯弯曲曲的,走着走着就能闻到河水的味道;还有一个是在以前的租界区,那里的巷子虽然窄,但两边的建筑特别有特色,都是些上了年头的小洋楼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在海河边上那条巷子里遇到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大爷。他说自己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六十多年,眼看着巷子从热闹到冷清,又看着这几年慢慢有人来拍照、参观。“这巷子窄是窄了点,”老大爷眯着眼睛说,“可住着踏实啊,哪像现在那些高楼,邻居住了好几年都不认识。”
这话说得我心里挺感慨的。确实啊,现在的房子越住越大,可人和人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了。想想以前住胡同的日子,虽然挤是挤了点,但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端一碗,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大人们坐在门口唠家常。那种温暖,现在真是难得一见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保留下来的站小巷也面临着不少问题。比如基础设施老化,生活不太方便;还有就是年轻人大多搬走了,剩下的多是老人。我在巷子里转了转,确实看到很多房子都空着,或者租给了外来务工的人。这倒也是个现实问题,光有情怀确实解决不了生活的便利性。
最近听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怎么保护这些老巷子,既保留它们的历史风貌,又要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。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,要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,那这些站小巷就能继续成为津城的一道独特风景了。
说起来,这些窄窄的巷子就像是城市的皱纹,每一道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。你要是哪天也想去感受感受,建议挑个阳光好的下午,慢慢地在巷子里走走。说不定能在某个转角,遇见一只慵懒的猫,或者听到某扇窗户里飘出的收音机声,那感觉,真的特别治愈。
对了,如果你真要去探访这些站小巷,记得穿双舒服的鞋子。那些青石板路走起来虽然有意思,但对鞋子的考验可不小。还有就是,碰到住在里面的老人,不妨打个招呼聊两句,他们能告诉你很多巷子的老故事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