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晚上十点绵竹小巷在哪
绵竹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
昨晚和朋友聊起绵竹的老城区改造,不知怎么就扯到了巷子的事。他冷不丁问我:"你说现在绵竹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?"这一问倒把我问住了。仔细想想,城南新区确实灯火通明,但老城区那些弯弯绕绕的巷道,晚上十点绵竹小巷在哪还真得琢磨琢磨。
记得小时候最爱钻巷子。叁倒拐那条石板路,傍晚总飘着各家炒菜的香味。卖醪糟的大爷五点半准时收摊,而修鞋铺的灯光能亮到八点多。现在嘛...上周叁我特意往老西门那边转悠,发现确实有些巷子九点过后就静悄悄的。不过走到电影院后街,倒是看见好几家烧烤摊正热闹,烟火气能持续到深夜。
其实要问晚上十点绵竹小巷在哪,得看找什么样的巷子。连接主街的通道基本都亮着路灯,但往里走的支巷就不好说了。前天路过米市坝,发现那条两百米长的主巷整修后装了声控灯,可侧面的毛家巷还是老式灯泡,隔十几米才有一个。
我昨天特地问了开出租的表叔。他掰着手指头数:公园路后面的巷子因为靠近夜市,凌晨都有人走;而老县委家属院那片的小巷,晚上十点后确实比较安静。他说现在很多人习惯走大路,其实有些巷子装着新式太阳能灯,比前两年亮堂多了。
这话倒提醒了我。去年改造的学府巷就挺典型——墙角装着感应地灯,既不会太刺眼,又能看清路面。旁边开了两家清吧,晚上十点正是热闹的时候。顺着巷子走到头,居然发现新开了家二十四小时便利店,暖黄的灯光把青石板都映亮了。
不过有些深巷还是老样子。比如穿过钟楼往右拐的那条窄巷,晚上走到中段时,确实需要打开手机照明。但奇怪的是,巷子尽头的茶馆十点才打烊,总有叁两桌老茶客坐在门外聊天。他们的谈笑声和着茶香,反倒让夜色变得柔和起来。
现在琢磨"绵竹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"这个问题,觉得不能简单回答有或没有。新城区规划整齐,老城区则在慢慢变化。上周五看到工人在给文庙旁的巷子安装壁灯,据说要保留青砖墙的韵味,又要保证夜间通行。这种尝试挺有意思,既留住记忆,又照顾现实。
昨晚我特意绕到小时候常走的染坊巷。惊喜地发现巷口多了自动感应的灯带,墙面还嵌着展示老照片的灯箱。九点四十分经过时,遇见两个拍照的年轻人,他们说就喜欢这种既有烟火气又不失静谧的角落。这倒让我想起,或许每个时期的巷子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着这座小城的夜晚。
转眼快十点半,我站在十字路口犹豫要不要再转转。忽然听见巷子里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,有个穿校服的男孩拐进亮着灯笼的巷子深处。看来对于住在附近的人来说,这些巷道始终是回家最近的路,无论晚上几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