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屯飞虫扫二维码的同城服务,奎屯微信扫码本地生活服务
最近发现咱们奎屯人有个特别方便的习惯,用微信扫二维码找附近服务。前两天我家水管漏水,急得团团转的时候,邻居大姐举着手机说:"你试试小区公告栏那个蓝色二维码?"将信将疑扫进去,不到十分钟就联系上本地的维修师傅,穿着印有"奎屯便民"字样的工装就上门了。
藏在二维码里的烟火气
现在走在奎屯街头,超市玻璃门、社区宣传栏甚至早餐摊位上,都能看见各种形状的二维码。上周我试着扫了菜市场门口的粉色二维码,居然发现有个阿姨每天现做凉皮子,通过微信预订就能留货。那天冒着细雨去取货,阿姨边擦手边解锁手机:"好多老顾客都这么买,不用排队等。"热乎乎的饭盒递过来时,突然觉得科技这么接地气也挺好。
记得去年这时候找家政服务,还得翻墙上那些小广告。现在打开微信扫扫码,修家电的赵师傅、通下水的马爷爷都在列表里,头像旁边还带着真实用户评价。昨天约了清洗油烟机,师傅结束时笑着说:"您要是满意,麻烦在服务页面点个星星。"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,让同城服务突然有了温度。
有次和开理发店的小王聊起这个,他掏出印着微信二维码的会员卡:"熟客扫码就能看见最新发型图,不会描述样式就发图片嘛。"说着他翻出相册里客人发的参考图,眼睛弯成月牙:"现在连七十岁的刘奶奶都会扫码预约烫头了。"
当然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。上次朋友发来社区群的二维码,扫进去发现群名是"奎屯二手闲置交换",结果看了半天,除了转手婴儿车的,居然有人在卖自家种的圣女果。但恰恰是这些生活碎片,让二维码不再是冷冰冰的图案,反倒像无数条隐形丝线,把左邻右舍悄悄串联起来。
黄昏时路过人民广场,看见散步的老人家举着手机扫描智慧亭的二维码,屏幕亮光映在皱纹里。或许科技本该如此,不必多么高大上,能让人在奎屯这座小城里,更自在地找到需要的服务,更踏实地过好每个寻常日子,就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