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州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课堂品茶活动
茶杯里的文化课
走进朔州市第六中学初二(3)班的教室,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。这可不是什么教师休息室,而是真实的学生课堂。同学们面前摆放的不是碳酸饮料,而是一杯杯清茶——这节课的主题,正是“朔州学生品茶上课”。班主任李老师笑着解释:“总担心孩子们沉迷甜饮料,不如带他们尝尝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。”
刚开始,这群半大孩子对着茶杯直挠头。调皮的王磊抿了一口就皱眉头:“咋是苦的?”引得周围同学一阵低笑。但李老师不急不躁,她从柜子里取出各式茶具,像讲故事般聊起来:“你们知道吗?唐朝人煮茶要放姜和盐,宋朝人发明了点茶法,咱们现在这样泡着喝,是明朝以后才流行的。”说着,她往玻璃杯里放入绿茶,冲入热水,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,宛如一场小型舞蹈。
渐渐地,教室里安静下来。孩子们盯着杯中变化的茶叶,眼神里满是惊奇。平时坐不住的张萌小声说:“原来茶叶会跳舞啊。”这句话引得大家都凑过来看。李老师顺势引导:“喝茶就像交朋友,第一口可能不习惯,慢慢品,才能尝出里面的甘甜。”她让孩子们小口啜饮,感受茶汤从微苦到回甘的过程。王磊这次喝得小心了些,咂咂嘴说:“咦,真的有点甜。”
这堂别开生面的茶文化课很快在校园里传开。其他班级也跃跃欲试,校长干脆将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定为“茶香日”。如今走进这所学校,常能看到叁五个学生围坐品茶的情景。有的班级还自发组织了茶艺小组,用积攒的班费购置了简易茶具。孩子们在冲泡过程中学会了等待——等水烧开,等茶叶舒展,等茶汤适口。这些短暂的等待,在这个求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变化发生在细微处。以前课间追逐打闹的几个男生,现在会安静地凑在一起泡茶;性格内向的女孩在茶桌上找到了交流的话题;就连老师们也发现,下午第一节课打瞌睡的学生明显少了。或许,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——它不声张,却悄悄改变着生活。
家长们的态度也从质疑转为支持。张萌的妈妈在家长群里分享:“女儿现在周末会主动给我们泡茶,还讲茶文化知识。这比抱着手机强多了!”这样的反馈让学校更坚定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的决心。教育的意义,有时就藏在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课程里。
窗外,朔州的天空湛蓝如洗;教室里,茶香与书香交融。这群少年在品茶中学会了静心,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归属。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得茶道的深奥,但那份对生活的感知,对文化的亲近,已如茶汤般缓缓浸润心田。这样的课堂,正悄悄孕育着不一样的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