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石板路上的脚步声
常熟的老巷子曲曲折折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那天下午,我拐进这条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的小巷,原本是想躲开主干道的喧嚣。阳光从两侧老房子的屋檐间漏下来,在石板路上切出明暗交错的格子。就在巷子中段,我看见个不起眼的小店,木招牌上用毛笔写着“温情面馆”,旁边贴着一张红纸:“特色双人套餐150元”。
店门虚掩着,能闻到里面飘出的骨汤香。我推门进去,十来平米的空间里只摆得下四张桌子。最里头那桌坐着对老夫妻,老爷子正把碗里的荷包蛋夹到老太太碗里。“你爱吃流黄的,我这碗火候刚好。”老太太没推辞,低头抿嘴笑了。这个画面让我想起招牌上写的“150元的温情”,突然觉得这价钱格外有意思。
老板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灶台前忙碌,见我盯着菜单出神,笑呵呵地说:“来份套餐?管饱。”我点点头,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。
一碗面里的光阴故事
等面的工夫,那对老夫妻和我聊起来。他们住在巷子那头,每周总要来这儿吃两次面。“叁十年前我们就在这条巷子认识的。”老爷子说话时,眼睛望着窗外斑驳的墙壁,“那时候她扎着两条麻花辫,在这巷子里卖栀子花。”
老太太接话:“他每次路过都买两朵,后来才知道,他根本不喜花,别在衬衫口袋上走半条街就蔫了。”两人相视而笑,那种默契一看就是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。
老板把面端上来,热气腾腾的汤碗里,面条整齐地码着,配了两碟小菜,分量实在。“咱这150元的套餐,”老板用围裙擦擦手,“不光是吃饱,还得吃出点儿情分来。”他说这条巷子改造过好几回,不少老店都搬走了,就他还守着这个小门面。
正说着,门外进来个年轻人,熟门熟路地坐到角落位置。“老样子?”老板问。年轻人点头,掏出手机看了眼屏幕,屏保是他和一个女孩的合影。我忽然意识到,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,这些看似寻常的食客,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段对于常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。
巷子深处的温情密码
那对老夫妻吃完要离开时,老爷子从兜里掏出张泛黄的粮票,压在碗底下。“留着当书签用,”他对老板说,“上回在你这儿看到的旧物册子,该添新页了。”老板珍重地收起来,眼神里有种心照不宣的交流。
年轻人等的老伴一直没来,他独自吃完那碗面,结账时多给了五十。“存着,”他说,“下回她来了点那个新出的甜品。”原来他等的不是迟到的伴侣,而是远在异地的恋人,他们约好每个月同一天各自来这家店,算是一种别样的约会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。我走出面馆时,老板在身后招呼:“常来啊,故事还多着呢。”回头看,暖黄的灯光从木格窗里透出来,把“温情”两个字映得格外温暖。
走在青石板路上,我想起老太太临走时说的话:“这世上有千金一掷的浪漫,也有巷子深处150元的温情。”确实,在这条寻常巷陌里,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都成了岁月里最动人的风景。灯笼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,巷子那头又传来脚步声,不知是谁正走向这个藏着故事的小店,去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