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初中生一小时50元,辉县中学生每钟点50元
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数字
前几天在老家辉县,偶然听亲戚说起,现在给初中生请家教,一个小时差不多要50块钱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我又在另一个场合看到了“辉县中学生每钟点50元”的信息。这两个说法像约好了一样,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个数字,对不少家庭来说,分量可不轻啊。
我试着算了笔账。一个孩子一周补两门课,一门课一次两小时,那就是两百块。一个月下来,就是接近一千元的额外开销。在咱们这小地方,很多父母的月收入也就几千块吧?这一下子就去掉了好大一块。这哪是在补课,这分明是在烧钱啊。可你能不烧吗?别的孩子都在“开小灶”,你家孩子就干看着?这心里头,真是慌。
这笔账,家长们在心里算过无数遍。一边是钱包越来越瘦,另一边是对孩子未来的期盼,沉甸甸的。每次掏出这笔钱,脸上可能没什么表情,但心里指不定在叹气。这已经成了一种风气,好像不投入,孩子就会掉队,就会被甩在后面。这种压力,无形中压在每一个普通家庭身上。
孩子的时间,比我们想的更满
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想想。他们放学后、周末里,本该是自由玩耍、发展兴趣的时间,现在却被一个个“50元”的课时填得满满当当。学校的作业刚写完,补习班的卷子又发下来了。他们的书包,永远那么沉。
我见过一个孩子,周末的日程表从早上八点排到晚上八点,比上班的大人还忙。眼神里透出的那种疲惫,让人看了心疼。我们总说给孩子减负,可这“辉县初中生一小时50元”的市场价背后,是孩子们被不断挤压的休息和快乐。他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填鸭式的灌输吗?有时候我忍不住想,是不是我们太焦虑了,把他们都当成了学习机器。
这种高强度的安排,效果真的就好吗?也许知识是灌进去了,但学习的热情可能早就磨没了。这就像是催熟的瓜果,看着是长大了,味道却不对了。孩子不是一口缸,我们不能只管往里倒东西,得留点空间让他们自己消化,让他们喘口气。
说到底,这“辉县中学生每钟点50元”的现象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处境。家长的无奈,孩子的辛苦,还有那种无处不在的竞争感。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,但这个过程,不应该只剩下疲惫和沉重的开销。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,除了不停地报班、花钱,有没有更健康、更轻松一点的路子可以走?这个问题,没有标准答案,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孩子、关心教育的人,好好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