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绵竹200米内学生相约地点
这几天路过城东老街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巷口的奶茶店门口。有的拿着练习册凑在一起讨论,有的靠在共享单车上说说笑笑。这让我想起前阵子邻居张姐念叨的事,她家读初二的女儿每到周五放学后,总会和同学约在老图书馆旁边的文具店碰头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现在学生们约见面都习惯说“老地方见”。这个“老地方”往往不是多么特别的地点,而是以学校为圆心,辐射两百米左右那些熟悉的角落。可能是开了十多年的包子铺,可能是新开的网红书店,也可能是公交站台后的长椅。
两百米内的默契约定
我特意观察过这些绵竹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的分布规律。它们往往具备几个特点:首先要离学校足够近,步行叁五分钟就能到;其次要有能短暂停留的空间,不像大商场那么嘈杂;最重要的是消费门槛低,一杯奶茶、两个面包的价钱就能理直气壮坐半天。
校门口往右拐的“墨客文具”就是个典型。老板娘很懂学生们的心思,特意在店里摆了四张小桌子。每天下午五点左右,这里就陆续有学生过来。他们有时是在等家长下班,有时是约着一起写作业,还有时候就是单纯想和同学聊聊天。这种绵竹200米内学生相约地点,不知不觉成了学生们课后的小小避风港。
记得有次下雨,我躲进文具店避雨,正好听见两个男生在讨论班级篮球赛的事。“明天放学还在这儿碰头吧,把队长他们也叫上。”穿蓝衣服的男生边说边整理书包。另一个男生喝着饮料点头:“就定这个绵竹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大家都认得。”
这些地方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但在学生眼里,却是属于自己的“秘密基地”。它们不像家里有父母盯着,也不像学校有老师管着,在这个恰到好处的距离里,学生们能短暂享受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。
老街拐角的奶茶店最近换了新的招牌,但学生们依然习惯性地聚在那里。玻璃门上贴满了便条纸,仔细看会发现都是学生们留的言。“周叁数学小组在这里集合”、“物理作业答案互换”,甚至还有“失物招领:捡到红色保温杯一个”。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虽然没有手机,但大家都默契地知道下课后该去哪儿找人。
现在想想,这种约定俗成的见面点,其实承载着很多校园记忆。等这些学生长大后,提起母校时,除了教室和操场,一定还会想起那个总说“老地方见”的绵竹200米内学生相约地点。可能是校门外第叁棵梧桐树下,可能是总飘着烤面包香味的西饼屋,也可能是总借漫画书给他们的书店老板。
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所,正在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。每次路过这些充满活力的角落,都不禁让人感叹,青春啊,就藏在这些两百米内的相遇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