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溪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贵溪大学城附近有炮楼之称
最近跟几个老同学聊天,不知怎么就说起了大学时候的事。有人突然提了一嘴"炮楼",我们几个相视一笑,那个地方啊,真是承载了太多回忆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"炮楼"这个称呼,我还真愣了一下。那不就是学校后门那片出租房吗?怎么得了这么个名字。后来待久了才明白,这名字起得还挺形象。你看啊,那些楼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窗户一个挨一个,远远看去真有点像军事堡垒里的射击孔。
那片楼里的日子
大叁那年,我也在那边住过小半年。记得我租的那间屋子,也就十平米出头,放张床、摆个书桌,转身都费劲。但就是这么个小空间,却让我头一回尝到了自由的滋味。晚上想吃宵夜了,穿着拖鞋就下楼,巷子口那家炒粉摊的香味,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。
住在"炮楼"的学生们,各有各的故事。我对门住着个美术系的,经常半夜还能听见他画画的声响。楼上住着一对情侣,偶尔能闻到他们做饭的香味。虽然大家都不太熟悉,但那种同龄人聚居的氛围,让人觉得特别自在。
现在想想,那片出租房之所以被叫做炮楼,可能不只是因为外观。更多是因为那里聚集着太多正在经历青春的人,他们的热情、冲动、荷尔蒙,就像随时要迸发出来似的。
清晨的烟火气
住在"炮楼"最让我怀念的,其实是早晨。天刚蒙蒙亮,楼下就热闹起来了。卖豆浆的阿姨准时出现,煎饼摊前已经排起了队,还有送报纸的、送牛奶的,来来往往。这些声音比任何闹钟都管用。
有时候起得早,我会坐在窗边发呆。看着学生们叁叁两两从楼里出来,有的睡眼惺忪,有的精神抖擞,但都一样年轻,一样充满可能性。那种感觉挺奇妙的,明明大家都普普通通,却又像在参与什么了不起的事情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边,发现很多楼房都重新粉刷过了,街道也整洁了不少。但那股子生活气息还在,依然能看到年轻的面孔进进出出。时间在变,但有些东西好像一直没变。
或许"炮楼"这个名字会一直传下去,成为一届届学生心照不宣的暗号。它不只是一个地名,更像是一个成长的标志,记录着我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。每次听到有人提起这叁个字,都会让我想起那段既艰苦又美好的时光,想起那个拥挤却温暖的小房间,想起那些同样在奋斗的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