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萨嫩茶论坛,拉萨清茶座谈雅集
最近路过八廓街旁的甜茶馆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年轻人捧着笔记本围坐一桌。白瓷杯里浮动着清透的茶汤,屏幕上跳跃着藏文排版的设计稿,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参加的拉萨嫩茶论坛。
说是论坛,其实更像老友聚会。组织者次仁在开场时笑着说:"咱们今天不搞那些正经八百的研讨会,就当是喝喝茶,聊聊怎么让更多人尝到雪域高原的茶香。"这话顿时让现场松弛下来,穿着藏装的茶农和都市打扮的品牌策划人隔着茶壶相视而笑。
当酥油茶遇见冷萃茶
记得最热闹的是自由交流环节。来自墨脱的茶农多吉大叔掏出自制的石锅茶,茶叶在粗陶碗里舒展成翠绿的云朵。"我们那儿还保留着门巴族古法焙茶,"他抹了把额角的汗珠,"可家里的年轻人总说包装太土气。"话音刚落,对面90后设计师小林立即掏出平板:"您看,要是把门巴族图腾做成烫金腰封..."两人就着茶香讨论起来,茶渣在宣纸上画出草稿,那场面特别动人。
其实这种碰撞在拉萨清茶座谈雅集上经常发生。上个月在藏经院举办的专场里,七旬的制茶师傅演示传统揉捻技法时,突然对着无人机镜头腼腆起来:"这机器拍出来的茶青色泽,倒是比人眼看得更真切。"负责直播的姑娘趁机教老师傅调整镜头角度,弹幕里瞬间飘过好多"想买"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这些活动能持续吸引这么多人?或许就像甜茶馆里总有人续杯那样,大家眷恋的不只是茶味,更是那种围炉夜话的温度。某个茶品牌主理人说漏嘴的趣事让我印象深刻:他们研发藏红花茶时,团队里95后实习生坚持要加入蜜桃乌龙调味,老师傅起初直皱眉头,没想到试制品在茶座上被一抢而空。
窗外飘起细雨时,正好聊到茶渣再利用的话题。有人提出用压制茶渣制作香卡,旁边立即有人补充可以结合转经筒造型。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茶气氤氲中碰撞,竟慢慢拼凑出可行的方案。我捧着渐凉的茶杯忽然意识到,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,而是像续茶那样,不断往传统里注入新的活水。
临走时看见多吉大叔和小林互相留联系方式,大叔笨拙地滑动手机屏幕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。茶凉了可以再续,但那些在茶香中萌芽的点子,早已在雨后的古城里悄然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