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九江营业的小巷子有哪些
这几天总听朋友念叨,说想去九江的老巷子里转转,尝尝地道的早点,看看那些开了几十年的老铺子还在不在。可是大家心里都没底——现在九江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呢?不少老城区改造,很多记忆中的巷子都变了模样。
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起了个大早,从大中路拐进了丁官路。这条巷子我小时候常来,还记得那时候凌晨四五点,巷口炸油条的香味能飘出好远。今天走到巷口,心里还挺忐忑的,生怕看到卷帘门紧闭的景象。没想到刚转进去,就听见了熟悉的吆喝声,热腾腾的蒸汽从几家早点铺子里冒出来,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。
清晨的老巷子早已苏醒
要说九江营业的小巷子有哪些,丁官路肯定算一个。早上七点不到,巷子里已经热闹得很。卖桂花糕的大姐还是老样子,推着那张掉了漆的小车,只是鬓角多了几缕白发。她说这条巷子去年整修过,地面铺了青石板,下雨天不再积水,生意反倒比往年更好了。“我们都在这条巷子做了二十多年,街坊邻居都认这个味道。”她边说边麻利地包着桂花糕,那股香甜味隔着老远就能闻到。
再往里走,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理发店也亮着灯。老师傅正给一位老主顾修面,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墙上还是那种老式的镜子,镜框的漆已经斑驳,但擦得锃亮。这样的场景,让人恍惚间回到了九十年代。
拐出丁官路,我又去了塔岭南路。这条巷子以前以夜宵出名,不知道现在白天营不营业。走到巷口,发现好几家店铺都开着门,有的是卖九江茶饼的,有的是做萝卜饼的。一位正在翻煎萝卜饼的老板告诉我,他们现在从早上六点开到晚上八点,“毕竟游客多了,光做夜宵太可惜”。
说实话,走在这些巷子里,能明显感觉到变化。有的店铺重新装修了,加了外卖窗口;有的在门口摆了几张桌椅,让客人能坐下来慢慢吃。但那份烟火气没变,老板们和熟客打招呼的方式没变,食物的味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。
在庾亮南路的巷子里,我遇到一位正在采购食材的餐馆老板。他拎着刚买的豆豉和辣椒,笑着说现在这些小巷子的生意比以前还好。“特别是周末,很多年轻人专门来找这些老巷子,说是要体验地道的九江味道。”他说着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你看那家做糯米包油条的,现在都要排队了。”
这话不假。我在那家糯米包油条店前站了十分钟,确实看到不少年轻人边拍照边排队。老板娘动作麻利,一边包着糯米,一边还能抽空回答游客的问题。她说这条巷子去年被列入了文化保护街区,政府帮忙做了宣传,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。“但我们做的还是老味道,不能砸了招牌。”
走到江洲菜场附近的小巷时,已经是上午九点多。这里的烟火气最浓,买菜的大妈、赶着上班的年轻人、悠闲遛弯的老人,把不宽的巷子填得满满当当。菜场旁边的几家小吃店都开着,煎饼、糍粑、豆浆油条,每家门口都有人排队。
看着这番景象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这些小巷子能一直营业下来,靠的不是多么精致的装修,也不是什么营销手段,就是那份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。它们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,输送着最地道的养分。
快到中午时,我又绕回了丁官路。早市已经散了,但几家小餐馆开始准备午市的食材。切菜声、炒菜声、老板们的说笑声,让这条老巷子依然充满活力。我在想,或许明天该去别的小巷子看看,听说四码头那边也有几条老巷子重新营业了,应该也很有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