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川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银川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:银川有个初中生发帖说,自己用一百块钱打了整整叁个小时的电话。这事儿刚开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,现在谁还打这么久电话啊?微信语音不都免费么?
我邻居家上初二的小磊正好和发帖人是同校,周末来串门时聊起这个。孩子抱着可乐瓶直笑:“阿姨你不知道,我们班现在可流行这个了!”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:平时周末约着联机打游戏,组队开黑需要长时间沟通;还有同学家里管得严,手机被没收了,就只能用老人机打电话;最近快期末考试,几个要好的同学还会约着打电话一起复习。
这笔账到底怎么算的
小磊看我一脸疑惑,干脆拿出作业本给我画起来。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那种校园套餐,一个月交几十块钱,能送几百分钟通话。像他们用的这种,算下来一小时通话大概就叁十多块钱,叁个小时刚好一百块左右。“比买点卡划算多了,”他眨眨眼睛,“而且打电话比发消息说得清楚,遇到数学题不会,还能让同学直接在电话里讲给我听。”
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,家里固定电话旁边总是放着个小闹钟,每次打电话都盯着时间,超过五分钟就赶紧挂。现在这些孩子,居然能抱着电话聊叁小时,真是时代不一样了。
楼下王阿姨的女儿小雪也参加过这种“电话学习小组”。王阿姨说,起初她也觉得孩子在骗她,后来有次悄悄听了会儿,发现孩子们确实在讨论英语语法。“虽然心疼话费,但比他们偷偷玩手机强。”
不过这事儿也有另一面。开小卖部的张叔就不太赞成,他儿子上周用他手机打电话和同学聊天,结果欠了一百多话费。“现在的孩子啊,对钱没概念。”
我在想,银川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个现象,背后其实是现在孩子社交方式的变化。他们生活在线上线下交织的环境里,既需要现实中的朋友,也需要随时能连线的伙伴。就像小雪说的:“有时候作业写烦了,听到好朋友在电话那头也在叹气,突然就觉得没那么难过了。”
银川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这种方式,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减压的渠道。考试考砸了,和父母闹别扭了,打个电话倾诉一下,叁个人平摊费用,每人也就叁十多块钱,比出去玩便宜多了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看似“过时”的通话方式又流行起来了。它不像视频通话那样需要整理形象,不像发消息那样冷冰冰,又能随时打断、随时回应,带着点我们这代人熟悉的亲切感。
或许在未来的某天,这些抱着电话聊到深夜的孩子长大后,也会像我们怀念写信时代一样,怀念这段“煲电话粥”的青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