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站街快餐约学生,附近学生兼职外卖订餐
最近路过井冈山大学后街,总能看到些有趣的现象。那些小餐馆门口叁叁两两站着等单的学生骑手,蓝色黄色外卖服松松垮垮套在校服外面,电动车停得歪歪扭扭。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边看手机边啃包子,抬头看见我盯着他,含混不清地嘀咕:“要不要试试咱家套餐?现在下单立减五块。”
校园周边的特殊生态
这条叁百米的小街挤着二十多家快餐店,几乎每家都贴着“招学生兼职”的告示。老王炒饭店的老板正给新来的学生培训:“别穿校服送餐,遇到教务处巡查的得机灵点。”那男孩紧张地揪着衣角,让我想起上学期在图书馆总看见他啃参考书。现在他手里攥着的不再是笔,而是沾着油渍的点菜单。
美团骑手老张蹲在树荫下抽烟:“这些学生娃抢生意啊!不过他们送的范围就在井冈山站周边几个小区,走不远。”确实,学生们的车筐里通常只装两叁份饭,最远送到隔条马路的教师公寓。有次我点的黄焖鸡等了四十分钟,开门看见同班同学满头大汗地道歉:“食堂坡太陡,汤洒了点儿...”
藏在订单里的青春
小敏的手机壳里夹着课程表,下午没课时就接四单,刚好赚够当晚的奶茶钱。有回她举着手机给我看评价系统:“这个‘风清月明’老师每次都要加辣,那个‘追梦少年’肯定在考研,永远点最便宜的素炒饭。”她顿了顿,突然把屏幕按灭,“其实挺怕遇到暗恋的学长,有次真碰见了,他问我是不是困难生...”
这些送餐轨迹织成张隐形地图:艺体生常接舞蹈学院订单,她们熟悉每间练功房位置;理工男专攻实验楼,知道哪层微波炉能正常使用。有次我突发肠胃炎,下单时备注“能不能带盒黄连素”,那个叫阿哲的体育生不仅送来药,还多塞了包红糖,说是他姐嘱咐的。
夜幕降临时,电动车灯在坡道上连成流动的星河。他们载着温热的餐食穿过林荫道,外卖箱磕碰着车架发出嗒嗒声响,像这个年纪特有的匆忙节奏。墙角蹲着等单的男生在背英语单词,另一个姑娘戴着耳机练听力,保温箱斜挎在肩上像特别的时尚单品。
奶茶店小妹和我八卦:“常来的那个卷毛男生,靠送餐买了无人机呢。”她指着对面网吧,“不过他现在还是接学校附近的单,说舍不得这群熟客。”玻璃窗上雨水划过霓虹倒影,那些年轻身影在灯火阑珊处穿梭,送出去的每份餐食都藏着未来的可能性。或许某天他们会去更远的地方,但此刻保温箱里飘散的饭菜香,正真实地温暖着这条街的每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