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阳大学城约找学生,衡阳高校区寻访学子
周末午后路过衡阳大学城,正巧碰上学生下课。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教学楼里涌出来,篮球场上的吆喝声和小吃摊前的笑语混成一片,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,让人不自觉放慢了脚步。
有个背着画板的男生正坐在石凳上修改速写,我凑近看了看,他倒很热心地讲解起构图来。“我们美院经常在这采风,”他指着远处红砖建筑说,“你看图书馆那个转角,下午叁点的光影特别美。”说着翻开写生本给我看,纸页间全是大学城的四季晨昏。
茶座里的创业故事
跟着学生走进他们常去的奶茶店,意外遇见了经济系大叁的小陈。她边调配新品边聊起正在筹备的校园文创项目:“我们把石鼓书院元素设计成明信片,特别受欢迎。”桌上摊着设计稿,几个同学正热烈讨论着包装方案。这种在课堂外碰撞火花的场景,在衡阳高校区寻访学子的过程中时常能遇见。
隔壁桌的理工科男生们则在研究智能灌溉系统。“实验室种的小番茄快成熟了,”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,“要是能推广到周边农庄就好了。”他们的对话里既有专业术语,又有对实际应用的思考,让人看到知识如何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。
穿行在教学区林荫道上,不时能看见展板前驻足的学生。有个女生站在学术讲座海报前认真记录时间,我问她是不是常参加这类活动,她笑笑:“上周听的民俗文化讲座特别有意思,原来我们衡阳的傩戏这么有来头。”她说正考虑把相关内容做成短视频,让更多人了解本地非遗。
操场边的凉亭里,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正在排练话剧。负责导演的文学系女生反复调整着台位,演对手戏的男生时不时提出新想法。这场临时起意的《衡阳夜话》,据说素材都来自他们在城市走访时收集的真实故事。
路过自习室时,透过窗户看见许多伏案学习的身影。有个男生正对着电脑调试代码,屏幕上的几何图形随着参数变化旋转绽放。他告诉我这是在准备数字艺术节的展品,想把数学公式变成视觉盛宴。
黄昏时分,音乐楼的琴房里飘出肖邦的夜曲。练琴的女生说这是为下个月校园文化节准备的节目,她打算把衡阳民谣改编成钢琴曲。窗外渐渐亮起灯火,那些散落在大学城各处的光影里,不知道还藏着多少这样的故事。
离开时又经过那个石凳,背画板的男生还在那里,现在他身边多了几个讨论设计的同学。或许明天,这些在衡阳大学城约找学生时遇见的年轻面孔,就会带着他们酝酿中的创意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