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宫耍女娃,南宫女孩的游乐时光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6:41:34 来源:原创内容

南宫这个地方,说起耍女娃的习俗,那可真是有些年头了。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叁月,满大街都是穿着花衣裳的小姑娘,辫子上扎着红头绳,手腕上系着铃铛,跑起来叮当作响。现在想想,那清脆的铃声好像还在耳边回荡呢。

那些年我们一起耍过的女娃

说起南宫耍女娃,最热闹的要数城隍庙前的空地了。大榕树下,女娃们叁人一组五人一群,跳皮筋、丢沙包、抓子儿,花样多得数不过来。隔壁王奶奶总爱搬个小马扎坐在树荫下,眯着眼睛看我们玩耍,偶尔还会指点两招:“丫头,皮筋要勾在脚踝上才稳当!”她年轻时可是村里有名的耍女娃高手。

我最拿手的是抓子儿。五颗磨得光滑的鹅卵石,往地上一撒,要眼疾手快地抓起一颗的同时,还得接住抛向空中的那颗。这手艺现在的小辈怕是都没见过咯。那时候我们一玩就是大半天,直到各家娘亲站在巷口喊吃饭,才依依不舍地散去。

要说这南宫女孩的游乐时光,最特别的要数“叁月叁”那天。女孩子们都会在衣襟上别一朵栀子花,据说这样能保佑一年平安。清晨的露水还没干,我们就揣着娘亲准备的芝麻糖,相约到南门外的小河边。河滩上长满了绒绒的青草,正好用来编花环。

记得有年叁月叁,我和小梅为了争当“花仙子”,愣是编了十几个花环。最后两人头上都戴满了野花,互相看着对方滑稽的模样,笑得直不起腰来。现在小梅的女儿都会打酱油了,去年遇见时,她还说起要教女儿编花环呢。

这些年南宫变化挺大,高楼多了,马路宽了,可耍女娃的传统倒是保留了下来。不过现在的玩法花样翻新,小姑娘们组织汉服社,在古戏台前跳传统舞蹈;还有的组建了女子舞龙队,过年时那金龙在她们手里翻飞腾挪,半点不输给男子。

上个月路过老城区的文化广场,看见一群系着红腰鼓的小姑娘正在排练。领舞的那个约莫八九岁,一招一式有模有样,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。旁边的老师说,这是学校新开的民俗课,专门教孩子们传统的游艺项目。

说来也怪,虽然现在娱乐方式这么多,可每到周末,广场上还是能看到玩跳房子的女娃。只不过她们用的不再是瓦片,而是彩色的塑料跳格;唱的歌谣也从“马兰开花”变成了动画片里的曲子。但那份快乐,倒是一点没变。

前些天邻居家的小孙女来串门,抱着平板电脑玩得起劲。我随口哼了句小时候的童谣,她竟好奇地凑过来问:“奶奶,这是什么歌呀?”我便教她玩起了抓子儿,没想到这孩子学得特别快,临走时还要走了那五颗鹅卵石。

或许这就是传承吧。南宫耍女娃的习俗,就像老井里的水,看似平静,却始终在流淌。从当年的跳皮筋到现在的汉服舞,形式在变,可那份属于女孩们的纯真快乐,却一直留在南宫的街巷之间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