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树大学校鸡的暗号,樟园校鸟的密语记号
樟树大学的老校区有片樟树林,每年秋天总能看到一群灰羽红冠的鸟儿在枝头跳来跳去。新生们管它们叫“校鸡”,其实那是珠颈斑鸠,但“校鸡”这个名号就这么传开了。
记得大叁那年,我在图书馆后墙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。每天下午四点,总有几只校鸡准时落在香樟第叁枝桠上,先啄叁下树皮,再抖两下翅膀。起初以为是巧合,可连续观察两周后,我隐约觉得这不像普通鸟类行为。
羽毛下的密码
有次我带了望远镜,才看清它们啄的树皮上留着浅色刻痕。更神奇的是,每当完成这个动作,树丛里就会传来相似的振翅声作为回应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说的“鸟语”,难道校鸡之间真有一套自己的联络方式?
后来在旧书市翻到本泛黄的《江南禽类志》,里面提到斑鸠确实会用喙击打不同物体传递信息。比如求偶时敲击空树干,遇险时则急促啄食硬果。我把这个发现告诉生物系的王教授,他笑着推推眼镜:“动物行为学里管这个叫‘环境编码’。”
现在每次路过樟树林,我都会留意那些斑鸠的小动作。它们时而轻啄树皮,时而用爪子在落叶上划动,像在书写什么。有学妹开玩笑说,这说不定是校鸡的暗号系统,记录着哪棵树的果子最甜,哪片草丛最安全。
前几天看见几只雏鸟围着老斑鸠,看它反复演示着特定的飞行轨迹。那只老斑鸠总要先在低空盘旋叁圈,再突然振翅拔高。年轻的斑鸠们看得专注,偶尔发出咕咕的叫声,仿佛在课堂提问的学生。
黄昏时分的樟树林特别热闹。成群的斑鸠此起彼伏地鸣叫,声音长短交错。站在树荫下细听,能分辨出叁种基本节奏:长鸣通常出现在日落前,短促的连叫多在同伴归巢时,而那种拖长的单音,总伴随着展翅飞向西南方的动作。
或许这些看似随意的行为,就是它们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。就像总有人传说,毕业多年的学长姐还认得当年喂过的斑鸠,而那些斑鸠见到故人,会跳出独特的舞步。
最近总看见新生举着手机在树林边等待,说要录下“校鸡的密语记号”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甚至设计了记录表,标注不同时段斑鸠的行为模式。她兴奋地告诉我,已经能预测斑鸠下次集体觅食的时间了。
这些长居校园的小生灵,用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,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。它们的暗号或许简单,却维系着整个族群的繁衍生息。每当秋风拂过樟树林,斑鸠的咕咕声与树叶沙沙声交织成曲,仿佛在说:这里永远有说不完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