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胶南站前老街旧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19:16 来源:原创内容

胶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是我每次回老家必去的地方。你说它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吧,倒也说不上,可就是那股子烟火气,总让人惦记。

穿过马路,绕过车站广场熙攘的人群,一拐弯就进了这条巷子。喧闹声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掐断了似的,瞬间安静下来。脚下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,缝隙里还长着些青苔,雨天走过可得留神。

巷子里的老手艺

巷子不宽,两旁是些老旧的二层小楼,墙皮斑驳脱落,露出里面砖头的本色。修鞋的老王就在巷口摆摊,他那台补鞋机还是上世纪的老款式,踩起来咯吱咯吱响。“这机器跟了我叁十多年喽,”老王一边给鞋子上线,一边慢悠悠地说,“现在年轻人坏了鞋就扔,哪像从前,一双鞋要补好几次。”他的手粗糙得很,可一拿起针线,就变得格外灵巧。

再往里走几步,是家裁缝铺。李阿姨正在熨衣服,蒸汽氤氲中,她时不时推推老花镜。“现在都网购成衣啦,”她笑着说,“但总有人来找我改衣服尺寸,特别是过年那会儿,忙都忙不过来。”铺子里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,漆都掉得差不多了,可依然结实耐用。

飘香的美食记忆

正值午饭时间,巷子里飘着各种香味。那家卖炉包的夫妻店前排着队,老板娘麻利地翻动着平底锅,金黄的炉包滋滋作响。“咱家炉包可是祖传的手艺,”她颇有些自豪,“和面、调馅都有讲究,火候更是关键。”刚出锅的炉包外酥里嫩,咬一口,汤汁就溢了出来,烫得人直呵气,却又舍不得停下。

旁边小吃店的张大叔正在准备晚上的食材,他在这儿卖馄饨和烤肉串已经二十多年了。“以前火车站还没扩建时,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”他边串肉串边回忆,“南来北往的旅客,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吃点东西。现在嘛......人少多了。”说完,他轻轻叹了口气。

可不是嘛,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坐火车,每次出站都要缠着来这条巷子吃碗馄饨。那时觉得这条巷子又长又神秘,现在走走,其实也就二百来米。可就是这短短的距离,装下了太多人的记忆。
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,整天坐在躺椅上看书。店里的书堆得满满当当,大多是旧书,散发着纸张特有的味道。偶尔有附近的学生来找参考书,老板总能准确地从某个角落翻出来。“电子书是方便,”他说,“可摸着纸的感觉,闻着墨香,那才是读书啊。”

傍晚时分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,而是昏黄的、柔和的光线,把整条巷子照得温馨起来。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,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老人们搬出小马扎,坐在门口聊天。这条胶南站前老街旧巷,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有生活气息。

天色渐暗,我该离开了。回头望去,巷子在暮色中安静地延伸着,像一位慈祥的老人,见证了岁月的变迁。那些斑驳的墙面、磨光的石板、熟悉的声音和味道,都在诉说着属于这条巷子,也属于胶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的故事。它可能不够现代化,不够整洁靓丽,但正是这种质朴的真实,让人感到踏实和温暖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