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江100元小胡同,牡丹江百元小巷寻访
牡丹江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,才十一月,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挂满了霜花。我把羽绒服拉链又往上提了提,拐进了这条被称为"百元小巷"的胡同。说来也巧,这条藏在现代化商场背后的小巷子,居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。
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低矮的平房,屋檐下挂着冰棱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里还真保持着百元消费的水平。街口卖糖炒栗子的大爷,五块钱就能买上一纸袋;隔壁的裁缝店改个裤脚只要十元;再往里的理发店,老师傅手艺娴熟,剪个头才十五块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里走,空气中飘着烤地瓜的香甜。一位大姐正在巷子中间支着炉子烤地瓜,见我在摊前驻足,笑着掀开铁桶盖子:"叁块钱一斤,保甜!"我买了一个,捧着热乎乎的地瓜继续往里走。这条牡丹江100元小胡同不过两百米长,却聚集着二十多家小店,从修鞋铺到杂货店,从早点摊到文具店,应有尽有。
在巷子深处,我发现了一家老式照相馆。橱窗里还摆着黑白照片,玻璃门上贴着"证件照20元"的字样。推门进去,老板正低头擦拭一台海鸥相机。"这相机比我年纪都大吧?"我打趣道。老板抬起头,扶了扶老花镜:"可不是嘛,1985年买的,陪着我在这条巷子待了叁十多年。"
我注意到墙上挂着的照片,记录着这条小巷的变迁。有夏天孩子们在巷口玩水的画面,有秋天满地落叶的景象,更多的是老街坊的合影。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来这种老照相馆啦,"老板语气里带着些许感慨,"但我还是每天开门,万一有人需要呢?"
走出照相馆,天色渐暗。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,昏黄的灯光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卖糖炒栗子的大爷开始收摊,修鞋的大婶锁上店铺,但小吃摊前反而热闹起来,下班的人们在这里买些熟食带回家。
我在一家卖炸酱面的小店坐下,十五元一碗的面条,热气腾腾。邻座是对老夫妻,正慢条斯理地吃着饺子。老板娘边下面条边和我聊天:"我们在这开了二十年店,看着好多老邻居搬走,又看着他们的孩子回来寻找童年记忆。"
夜色渐浓,我走出这条牡丹江百元小巷,回头望去,它像一颗被时光遗忘的珍珠,静静地镶嵌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。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胡同,才让这座城市保持着独特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。明天,我打算再来尝尝那家豆腐脑,听说早上六点就出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