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平海选场子,乐平活动现场选拔
乐平这地方不大,但说起海选场子,最近可是热闹得很。上周六我溜达着去了趟城东老文化馆,好家伙,院里院外都是人,音响里飘出来的歌声隔着两条街都能听见。
穿过人群挤进内场,正好瞧见个穿校服的姑娘握着话筒唱民歌。声音清亮亮的,像山涧水哗啦啦淌过石头。她手指攥得发白,调门偶尔飘一下,可那股子认真劲儿特别打动人。评委席坐着几位本地文化馆的老师,边听边交头接耳。场子里的观众也配合,每到换人就啪啪鼓掌,有个大爷还跟着节奏晃脑袋。
这场面怎么就成了气候
其实叁年前这儿也搞过选拔,当时就稀稀拉拉几十号人。现在倒好,报名表得提前两周抢。要说变化,大概是街坊邻居都把这个当正经事了—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比赛,倒像谁家办喜事,全村都来搭把手。台侧总围着几个常客,每回都来,还能精准预测哪个选手会忘词。
我在角落遇见个梳马尾的姑娘,她说是第叁次来了。“头回紧张得同手同脚,”她笑着比划,“这次至少把整首歌唱完了。”问她为什么总来,她眨眨眼:“在这儿的半小时,比上班一整天都真实。”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身后舞台上正好传来一段吉他扫弦。
乐平海选场子最妙的,是让平凡日子闪光的本事。外卖小哥摘下头盔就能唱美声,隔壁早点铺老板抹掉围裙上的面粉就敢飙高音。有对老姐妹花,一个弹电子琴一个唱小调,说是圆四十年前的梦。她们下台时眼眶红红的,手还紧紧挽着。
评委张老师抽空跟我聊了两句。他说早些年总盯着技巧,现在更爱看“人味儿”。“上次有个小伙子忘词现编,愣是把抒情歌改成了数来宝,全场笑倒一片——这种鲜活劲儿,比完美复制原唱珍贵多了。”
天色擦黑时,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。有个梳羊角辫的小女孩趴在舞台边不肯走,她妈妈轻声哄:“下个月还有乐平活动现场选拔呀。”小女孩这才撅着嘴转身。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简陋的场地、不算专业的设备,却能聚拢这么多人——它给了寻常人一个不寻常的出口。
走出文化馆,晚风里还能隐约听见试音的回声。街灯次第亮起,卖糖炒栗子的大爷掀开锅盖,甜香混着霓虹灯光飘散开来。今天的海选场子散了,但那份热乎气儿好像渗进了青石板缝里,就等着下回,再咕嘟咕嘟冒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