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阳品茶课程工作室,沁阳茶艺研习工作室
每次路过老街那家新开的沁阳品茶课程工作室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木招牌上刻着飘逸的字迹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泡功夫茶时满屋的香气。终于在上个周末,我推开那扇挂着蓝印花布的门帘,决定给自己报个名。
接待我的老师穿着苎麻衬衫,正在用盖碗顺时针轻刮茶沫。他没急着介绍课程,而是先递来一杯刚沏好的凤凰单丛。“尝尝看,是不是有山野兰花的味道?”瓷杯温润的触感贴着掌心,那股清甜从舌尖漫到喉咙,我忽然明白了——这里教的不仅是步骤,更是让茶汤活起来的感知力。
茶席上的时光旅行
第叁节课学宋代点茶,老师搬来黑釉建盏和竹茶筅。当我们费力地打出细密白沫时,他笑着说:“古人可比我们讲究多了,他们连茶沫持久度都要比赛。”工作室角落堆着各地寻来的矿泉水和山泉水,我们轮流冲泡同一款龙井,惊讶地发现水质真的会让茶汤呈现完全不同的质感。
最打动我的,是学员们渐渐养成的默契。有位退休工程师总带着笔记本记录水温,年轻插画师会在课间速写茶叶舒展的姿态。当春茶的鲜爽、老白茶的醇厚在味蕾上次第绽放,大家开始懂得如何与每片叶子对话。
在沁阳茶艺研习工作室的窗边,紫砂壶嘴飘出的白雾带着时光的温度。那天老师演示潮汕工夫茶的“关公巡城”,叁十六只茶杯在茶盘上围成圈,橙红茶汤像绸缎般流转注入。我忽然想起,这和童年看爷爷泡茶的手法如出一辙。
现在每次在家泡茶,我会先对着干茶深深呼吸,感受它被封存的故事。当热水注入的瞬间,看着叶片在杯中重新活过来,仿佛能听见它们与水的私语。这份从工作室带来的习惯,让平凡的午后变得像仪式般庄重而美好。
茶室墙上有幅字写着“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”。那天我们比较不同窑口的瓷杯,发现同样茶汤在不同杯子里香气竟截然不同。老师拿来他收藏的民国青花杯,茶汤入杯后果真泛起特别的甜润。“器物会记住每道茶汤的滋养”,他轻抚杯缘说道,“就像人的记忆,总会留下美好的痕迹”。
课程结束时,老师送每人一包当地茶农手制的野茶。没有华丽包装,只用棉纸简单裹着。回家冲泡时,突然品出工作室常有的那种山林气息——原来这片水土的味道,早已通过一杯杯茶汤,悄悄住进了我们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