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场子不限次喝茶,阿拉山口茶座畅饮不限次
阿拉山口这地方,说起来可真有意思。前阵子听老张说起"阿拉山口场子不限次喝茶"的事儿,我愣是没反应过来——边境口岸啥时候变成喝茶胜地了?直到亲身往那儿跑了一趟,才明白这其中的门道。
说起来啊,这里的茶座和我们平常想象的还真不太一样。不是那种精致的小包间,也没有穿着旗袍的茶艺师。就是在货场旁边的几间平房里,摆着十几张八仙桌,桌上永远放着几个保温壶。司机们把货车停稳当,拎着自己的搪瓷缸子就进来了。"老板,续个水!"这话我听了不下二十遍。
边境线上的特殊茶文化
老李是这里的常客,他跑中哈货运已经八年了。见我好奇,他拧开保温壶盖,里面泡着浓得发黑的茯砖茶。"这茶劲道足,跑长途提神。"他说着掏出兜里的边境通行证往桌上一放,"在我们这行当里,'阿拉山口茶座畅饮不限次'可不是说着玩的。有时候等报关要五六个钟头,就在这儿一杯接一杯地喝。"
我注意到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价格表:20块钱,随便喝。难怪司机们都把这儿当根据地。王大嫂是茶座老板,她一边给客人添水一边说:"这些跑车的辛苦,我能帮就帮点。热水管够,茶叶随便添,座椅坏了就修,从不计较那叁瓜两枣的。"
正聊着,旁边桌新来的司机掏出手机打电话:"对,就在'阿拉山口场子不限次喝茶'的老地方等你。"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在司机们的行话里,这已经成了地标式的存在。
茶座里最热闹是下午叁点。哈萨克族司机艾力江总会在这个时候出现,他从随身布袋里掏出馕饼,就着茶水就是一顿饭。有次他笑着说:"在我们新疆,客人来了要敬茶。在这里,我自己当自己的客人。"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感触的,是看到那些刚入行的年轻司机。他们最初还规规矩矩地用小茶杯,后来都换成了大号保温杯。有个叫小马的小伙子说:"李叔教我的,在这跑车要学会照顾自己。'阿拉山口茶座畅饮不限次'不单是做生意,更是让咱们这些跑边境线的有个歇脚的地方。"
夜幕降临时,茶座的灯光在边境线上显得特别温暖。远处海关的照明灯亮着,近处茶座里飘着茶香。司机们叁叁两两地坐着,有的在核对报关单,有的在视频和家人通话。王大嫂又新烧了一壶水,嘴里念叨着:"再过两小时,夜班的就该来了。"
我忽然明白了,在这条繁忙的国际贸易通道上,这个看似普通的茶座,早已成为司机们奔波路上最实在的慰藉。它不讲究茶道礼仪,不在乎器皿优劣,只在乎那口始终温热的水,和那份来自陌生人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