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城去酒店房间对暗号,塔城赴旅馆客房接暗语
这事儿得从前年秋天说起。我背着行囊刚到塔城那会儿,满街的白杨树哗哗响,像是急着要跟我说些什么。出租车司机把我撂在友谊宾馆门口,挤着眼睛提醒:"晚上有人敲门对暗号,别随便开。"我当时只当是玩笑,哪想到这话后来成了真。
住到第叁天半夜,房门真被敲响了。隔着猫眼看见个戴鸭舌帽的阴影,压低声音问:"塔城去酒店房间对暗号?"我愣是没敢吱声。谁知那人又补了句:"塔城赴旅馆客房接暗语?"这俩句子像对联似的,把我给听懵了。
暗号里的门道
第二天吃早饭时,邻桌大爷看我挂着黑眼圈,嘿嘿一笑:"遇上半夜对暗号的了吧?"原来这儿的老宾馆都兴这个。有些常来往的生意人,嫌打电话容易被监听,就爱用这种老法子碰头。关键是得两句话连着问,单说一句可能是假的。
我这才琢磨过劲儿。那句塔城去酒店房间对暗号像是试探,要是接不上来,对方立马就走人。要是能接上塔城赴旅馆客房接暗语,才算对上暗号。这规矩倒有意思,既隐蔽又带着点老派人的雅致。
后来在红旗街茶馆碰见个做香料生意的维吾尔族大叔,他捻着胡子说这规矩传了二十年。那会儿没有手机,商人们都靠这招认自己人。暗号每季度换,但格式不变——头句必带塔城去酒店房间对暗号,二句得押着前句的韵脚。
今年开春我再访塔城,特意住了当年那家宾馆。前台姑娘听说我要打听暗号的事,抿嘴乐了:"现在都改微信摇一摇了。"深夜走廊静悄悄的,再没人来敲门。那些曾经在夜色中流淌的暗语,都封存在了旧时光里。
不过要是仔细听,白杨树还在哗哗地说着往事。某天路过老城区,忽然听见两个擦肩而过的中年人低语:"塔城赴旅馆..."后面半句随风散了。我站在原地怔了怔,心里泛起些说不清的滋味。这些即将消失的暗语,或许正是这座边城特有的密码。
临走前去了当年的友谊宾馆,墙皮有些斑驳了。看门的大爷在打盹,收音机里咿呀放着老戏。我轻轻叩响曾经住过的308房门,里面传来年轻游客的问话:"谁呀?"终究是不一样的时代了。那些对于塔城去酒店房间对暗号的往事,终究成了只有少数人才懂的怀旧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