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陆丰150的爱恋在哪条街
那盏灯还亮着吗
巷口修单车的老陈头常说,这条青石板路啊,比咱们任何人的记性都牢靠。这话我最近才咂摸出味儿来。前些天小学同学聚会,不知谁提起“陆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”,一桌人突然就热闹起来,七嘴八舌的,像炸开了锅。
有人说,肯定是在人民路嘛!当年最繁华的地界,两旁梧桐树荫浓得化不开,电影院、冰室、新华书店全扎堆在那儿。放学后偷偷牵着手压马路,能从那头走到这头,再从这头晃到那头,五毛钱的绿豆冰棍能吃出蜂蜜的甜。可马上有人反驳,人民路车来人往的,谈恋爱像搞地下工作,得时刻提防被熟人撞见。
“要我说,是文化宫后头那条小街。”另一个同学抿了口茶,“那儿安静,晚上路灯昏黄黄的,最适合说悄悄话。”大家听了都笑,说难怪你当年老往文化宫跑,美其名曰去看书,原来别有用心。他也不恼,眯着眼回忆:“那时候啊,口袋里没几个钱,但觉得整条街都是我们的。”
我突然想起阿杰。高中那会儿,他喜欢隔壁班的姑娘,每天雷打不动地“顺路”送人家回家,绕的就是文化宫后面那段路。后来姑娘去了省城,阿杰还守在这小城里。有次喝酒他红着眼睛说,现在偶尔开车经过,明明街道整治得干干净净,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“可能少的是那个非要绕远路的傻劲儿吧。”他这么说。
其实仔细想想,陆丰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这个问题,哪有标准答案呢?老一辈人可能会指着解放北路那些老骑楼,说他们那代人介绍认识,就在楼下散几次步,亲事就算定下了。年轻人现在更爱去东海大道,奶茶店、甜品屋一间挨着一间,谈恋爱都带着甜腻的香气。
我二叔和二婶的故事就更特别了。他们当年是农机厂的同事,谈对象都在厂区后头的田埂上。二婶说,那时候他工资一半交给家里,剩下的就买点水果,两人坐在田埂上分着吃,看远处庄稼绿了又黄。“哪条街不重要,”二婶现在说起还笑,“重要的是那个人愿意陪着你,把普普通通的路走出花来。”
这么看来,陆丰150的爱恋在哪条街,倒像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填空题。每代人、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往里填内容。可能是飘着海腥味的码头,可能是放学后的校园林荫道,也可能是某个加班深夜共同走过的霓虹闪烁的街角。
街还是那些街,但走在上面的人,和人心里的那团火,让冰冷的石板有了温度。现在偶尔晚上散步,看到小年轻们骑着电动车呼啸而过,女孩的笑声洒满整条街,你会觉得,真好。无论时代怎么变,总有人在某条街上,正经历着他们一生中最明亮的时刻。
老陈头说得对,街道记得所有故事。那些羞涩的牵手、赌气的转身、重逢的拥抱,都细细密密地刻进了每道砖缝里。所以下次如果有人问起,或许可以这样告诉他:你想找的爱情啊,不在某条特定的街,而在那个愿意陪你走遍所有街的人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