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吉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延吉约初中学生每次500
今天在延吉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挺让人在意的消息,说的是有些初中生中间流传着“一次500”的说法。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补习班的收费,后来仔细打听,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这事儿得从延吉西市场附近说起。我表姐家孩子就在那片上初中,上周家庭聚会时悄悄问我:“小姨,你们那时候零花钱多少啊?我们班有人周末去帮忙看店,两天能拿这个数。”她伸出五个手指晃了晃。我当时还笑现在孩子真会赚钱,直到昨天遇到当班主任的同学,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藏在零花钱背后的影子
我那同学在延吉七中教书,说起这个话题直皱眉头。“有些孩子穿的鞋突然换成限量款,手机也换成最新型号,问起来都说是帮亲戚忙挣的。”她班上有个男生,原来挺内向的,最近却经常请同学喝奶茶。有次她无意中听到学生聊天,提到“周末再去那个店帮忙就能拿五百”,心里咯噔一下。
其实在延吉这样的边境城市,很多家庭父母都忙着做生意,给孩子零花钱也大方。但问题在于,有些孩子开始不满足于家长给的数额了。我特意绕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店转了转,正好碰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挑文具。其中一个女孩拿着叁百多的动漫联名笔袋,很自然地跟同伴说:“周末再去两次不就挣回来了。”
这种“延吉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的现象,好像比我想象的还要普遍。关键是这些孩子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,反而把它当成独立的标志。
隔壁单元张阿姨的孙女在延吉五中上学,有次聊天时说漏了嘴:“我们班女生现在都比谁存的钱多,有个同学靠周末打工都存了两千多了。”问她在哪儿打工,孩子支支吾吾说就是在咖啡店帮帮忙。可初中生周末打工,这本身就不太符合规定啊。
我在想,这些孩子可能还没意识到,有些所谓的“轻松赚钱”背后藏着什么风险。就像去年发生在新兴街道的事儿,几个中学生帮人送“快递”,每次都能拿到几百块,后来才发现是在传递违禁品。等警察找到学校,孩子们都吓傻了,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,只觉得来钱快。
现在正值暑假,这种“延吉约初中学生每次500”的诱惑更容易找上孩子们。我同事昨天还在发愁,她上初二的儿子非要和同学去打工,说是在网上联系好了,周末去当游戏代练,一天叁百。她不同意,孩子还理直气壮:“我们班好多人都这么干!”
说到底,孩子们对金钱的概念还没完全建立起来,容易被眼前的数字迷惑。五百块对初中生来说,可能是两个月的零花钱,这种诱惑确实很难抵抗。但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,天上不会掉馅饼,太过容易的赚钱方式,往往都带着看不见的代价。
或许该是时候多和孩子们聊聊这些事了。不是简单地说“不许去”,而是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有些钱不能挣。就像我邻居的做法,她女儿也想周末去打工,她就带着孩子去实际了解那些工作的内容,让孩子自己判断合不合适。现在那孩子在学校帮老师整理图书室,虽然一次才五十,但做得特别踏实。
走在延吉的大街上,看着那些穿着校服的身影,真心希望他们能把握好这个年纪该有的单纯。钱固然重要,但有些经历和成长,远比口袋里的钞票珍贵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