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约茶上课,井冈山茶座学习交流
周末清晨,我跟着导航拐进一条老巷,青石板路被晨露浸得发亮。巷子深处有间挂着“井冈山茶座”木牌的旧式瓦房,推门时檐角风铃轻轻响动。这已经是我第叁次参加井冈山约茶上课活动了。
穿着靛蓝布衣的李老师正在擦拭茶海,见到我便笑起来:“今天咱们泡漳平水仙,这茶有兰花香,正好配我们要聊的《论语》。”茶香袅袅升起时,七八个茶友陆续到齐,有退休教师、程序员,还有带着笔记本的大学生。
当茶香遇见书香
李老师往紫砂壶里注水的手势很轻:“你们发现没?《论语》开篇叁句话都跟学习有关,但孔子不谈考试分数。”他顿了顿,等茶香在空气中舒展,“‘学而时习之’的‘习’字,甲骨文是鸟儿拍翅膀的样子——学习得像小鸟学飞,得反复扑腾。”
程序员小陈推了推眼镜:“这不就像我们写代码?光看理论不行,非得在项目里调试改错才能真掌握。”退休的张老师接过话头:“我在讲台站了四十年,最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死记硬背的,而是把知识泡进生活里慢慢品。”这话引得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,有人说起带孩子背古诗的趣事,有人分享工作中顿悟的管理心得。
茶汤从琥珀色喝到浅金,窗外的蝉鸣似乎也放轻了声音。在这样的井冈山茶座学习交流中,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突然变得温热可触。
茶汤里的碰撞
第二泡茶时,我们聊到“君子和而不同”。刚考上研究生的女孩有点困扰:“我们导师总要求讨论时必须达成一致意见。”李老师往她的品茗杯里续茶:“你看这茶叶,在水中舒展的姿态各不相同,但整壶茶汤反而层次丰富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次井冈山约茶上课的场面。那天讨论历史人物评价,退休工程师和美术老师观点不同,两人争得面红耳赤。可当李老师续上第叁道茶,他们突然相视而笑——原来彼此引用的史料恰好互补。最后工程师还帮美术老师画了人物关系图,那张涂改多次的草图至今贴在茶室的布告栏上。
茶座角落的留声机放着苏州评弹,吴侬软语与茶香缠绕。在这里,差异不是需要消除的分歧,而是让思想更饱满的丰富维度。
穿堂风掠过竹帘,带来后院桂花树的清香。李老师转动着手中茶杯:“你们觉得,为什么古人总爱在山水间读书?”大学生小林想了想:“是不是因为自然环境能让思维更活跃?”
“其实每片茶叶都带着生长地的山场气息。”李老师打开茶叶罐让我们闻干香,“就像我们每次井冈山茶座学习交流,带走的不仅是知识,还有这个空间里沉淀的从容。”他说话时,阳光正透过格窗,在茶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那个下午我们聊到夕阳西斜。离开时,每个人都分到一小包茶样。李站在门槛边叮嘱:“下周带你们爬山去,咱们在亭子里继续聊庄子的逍遥游。”风铃又响了,巷口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活着的知识”——它应该像茶一样,能融入寻常日子,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继续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