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高密足浴店光说不干原因
走在高密的大街小巷,你能看到不少足浴店的招牌,有的装修得还挺气派。可奇怪的是,有些店开了没多久就关门大吉,门口贴的“即将开业”海报都泛黄了,里面还是空荡荡的。这让人忍不住想问:高密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?说着要打造顶级养生会所,结果连最基本的足浴服务都做不踏实。
我先说个真事儿。我家小区对面那家足浴店,开业前宣传单撒得满街都是,什么“中药足浴专家”“泰式按摩名师坐镇”,结果去了才发现,所谓的名师就是个刚培训叁天的小妹,药浴包闻着跟超市买的没啥两样。最逗的是,墙上挂着“会员充1000送500”的横幅,可连个像样的会员系统都没有,记账全靠小本本。这就好比说要做满汉全席,结果灶台上只有泡面。
说的比做的多,问题出在哪儿
其实啊,高密足浴店光说不干原因挺现实的。头一个就是跟风开店。看见别人开足浴店赚钱,赶紧租个门面照猫画虎。这类老板往往既不懂足浴技术,也不懂管理,开业前把预算全砸在装修和宣传上,等到真正要拼服务质量的时候,反倒舍不得请好技师,连药材都挑最便宜的进货。客人来过一次觉得不对劲,自然不会有回头生意。
再就是总想着赚快钱。有些店刚有点起色,就急着搞“股权众筹”“连锁加盟”,把心思全花在画大饼上。倒是踏踏实实给客人按脚的老李师傅,他那间不起眼的小店开了七年,虽然从没做过宣传,可客人都是街坊带街坊,晚饭后还得排队呢。您说怪不怪?
现在有些年轻老板爱讲“商业模式创新”,可偏偏忘了足浴这行当,客人最认的还是手艺。上周我去试了新开的某家店,技师边按摩边追剧,手机都快掉洗脚盆里了。这让我想起老城区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,师傅捏脚时连客人的呼吸节奏都留意着,哪个穴位使劲大了立马调整。这才是实打实的功夫,可惜现在肯这么钻研的店,越来越少了。
说到这儿,您可能也发现了个现象——那些天天在短视频平台发“总裁专访”的足浴店,反而差评最多;倒是默默无闻做了十几年的老店,点评网站上清一色都是老客的真心推荐。这不正说明问题么?功夫都下在表面文章上,里子自然就薄了。
其实街坊们的眼睛雪亮着呢。谁家盆浴的水温始终差半度,谁家的毛巾带着消毒水味儿,这些细节累积起来,就是一家店的口碑。现在有些店长总抱怨生意难做,却不想想为什么王师傅的店常年要预约?人家每季度都去省城学新手法,药材坚持从亳州直采,连修脚刀都是专人定期打磨。这些看不见的投入,恰恰是“做”出来的真功夫。
这两天路过那家总是贴“升级改造”通知的店,发现玻璃门又贴上了转让告示。隔壁超市老板摇着蒲扇说:“这都第叁回了,每次重新开业放完鞭炮就没动静。”您看,光把力气花在造势上,不如把每个客人的脚按舒坦来得实在。要我说啊,足浴这行当就像煲老火汤,火候不到就是差点味儿。
倒是巷子深处那家没招牌的夫妻店,每天华灯初上时,都能看见暖黄灯光里蒸腾起草药雾气。去过的都知道,老板娘记得每个熟客喜欢的力度,老板总在入秋时备好新的驱寒药包。他们从不说要做成连锁品牌,可这份十几年如一日的踏实,反倒成了这条街上最硬的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