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首同城喝茶上课,吉首品茶学习交流活动
周末早上翻手机,看到“吉首同城喝茶上课”这个活动时,我正对着窗外的雨发呆。茶香伴着学习?这组合挺新鲜,顺手就报了名。
活动现场摆在古城茶馆的二楼,木窗棂外能看见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反光。二十来人围着长条茶桌坐下,年龄跨度从大学生到退休老师。穿藏蓝布衣的主讲人没急着讲课,而是先往每人面前推来一只白瓷杯:“今天咱们喝本地的黄金茶,你们先闻闻春天的味道。”
当茶汤遇见问题
热气裹着豆香往上飘时,旁边戴眼镜的姑娘忽然嘀咕:“这茶怎么不像我爸泡的那么苦?”主讲人正好走到她身后,笑着拎起铜壶高冲低斟:“水温85度,闷15秒就出汤——你们试试看?”哎,还真是,舌尖先尝到清甜,回甘才慢慢漫上来。原来不是茶叶不好,是以前我们太着急。
后来聊开了才发现,在座的有茶艺师、历史系学生、开民宿的老板娘,还有个程序员说想找找写代码的灵感。穿苗银挂坠的阿姨演示握盖碗的手法时,程序员突然插话:“这和握鼠标的发力点好像啊!”全场哄笑中,他认真补充:“都要悬腕才不容易累。”
第叁泡茶汤转为蜜黄色时,话题已经从茶叶杀青温度跳到了老城区改造。开民宿的老板娘提到客人总问哪里能体验制茶,历史系学生立刻翻出手机里湘西古茶道的资料。不知谁说了句“要不组个周末茶山徒步团”,马上有好几个人掏手机建群。玻璃杯里舒卷的茶叶,好像把陌生人也泡成了同频振动的知己。
起身续水时,我发现临窗大叔在笔记本上画满了茶叶形态速写。他不好意思地遮住纸页:“我是美术老师,这比在画室对着石膏像生动多了。”窗外屋檐水珠断断续续滴在青苔上,像在为他的话打节拍。
茶凉了又续,续了又凉。散场时那个嘀咕茶不苦的姑娘,正和苗银阿姨约着下周去茶市挑盖碗。我捏着被茶汽熏软的活动流程单,忽然觉得“吉首品茶学习交流活动”这行字活了过来——它不再是手机屏幕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带着体温的相遇。
走在回家的巷子里,舌底还绕着茶香。想起主讲人收拾茶具时说的:“茶叶遇水展开自己,人何尝不是?”石板路映着初晴的天光,远处传来叁轮车颠簸着碾过水洼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