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同城饮茶,高邮本地品茶闲聚
这两天路过东大街,老远就闻见茶香,拐进去一看,原来是新开的茶馆正在试营业。老板娘系着蓝印花布围裙,站在青砖门廊下招呼熟人:"张爹爹,今早的珠兰花茶正上市,给您留了头采的!"
茶香里的旧时光
斑驳的木格窗棂筛下细碎阳光,八仙桌旁围坐着几个老街坊。穿唐装的老师傅不紧不慢地斟茶,白瓷盖碗碰出清脆声响。穿校服的女孩趴在柜台写作业,偶尔抬头看祖父与老友对弈。这份高邮同城饮茶的闲适,像运河水流过千年,始终温润如初。
柜台玻璃罐里装着本地产的绿杨春,旁边小竹匾晾着自制茶点。做糕点的阿婆每天清早现蒸菱粉糕,说是要赶在茶客上门前备好。有时候生意淡,她就坐在门槛上拣茶叶,邻居路过总要停下聊两句。这种高邮本地品茶闲聚的光景,比茶本身更让人留恋。
记得小时候总嫌茶馆太静,现在反倒贪恋这份安宁。手机搁在藤编篮里震动,暂时不想理会。斜对过的大伯在教年轻人认茶,说雨前茶要看毫,霜降茶要闻栗香。这些老讲究如今没几个人懂,但听着却格外舒心。
茶盏中的新滋味
城东新开的茶空间倒是热闹,年轻人举着玻璃杯拍茉莉雪芽。穿汉服的茶艺师演示宋代点茶,茶筅击拂出绵密沫饽。有个扎染师傅在角落摆摊,说用茶汤染的布料能留香叁个月。这种高邮同城饮茶的新玩法,倒让传统焕发出别样生机。
老板是从杭州回来的设计师,把祖宅改成了叁层茶寮。顶层露台能望见运河帆影,傍晚常有摄影师守候落日。他创新地将车逻藕粉揉进茶点,芡实糕里添了薄荷汁。这些小心思让老茶客啧啧称奇,也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打卡。
柜台收银码旁边,摆着手写的外卖单。附近写字楼常团购办公茶歇,外卖小哥匆匆取走保温袋时,总要多问句:"今天送的茶食是马蹄糕吗?"这种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高邮本地品茶闲聚,正悄然重构着城市的休闲地图。
暮色渐浓时,茶馆灯笼次第亮起。运河送来湿润的风,揉碎了满屋茶香与笑语。或许明天还要面对各种忙碌,但此刻捧着这盏温热,便觉得日子总算有了喘息的空隙。茶续到第叁泡味道正醇,就像这座小城的生活,总要慢慢品才能尝出真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