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首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茶室交流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6:29:47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开那扇嵌着磨砂玻璃的木门,茶香就扑面而来了。这间名叫“吉首学生品茶工作室”的小天地,藏在大学城的一条安静巷子里,不像个店铺,倒更像哪位同学家的客厅。几张原木桌,几把舒适的椅子,墙上挂着同学写的毛笔字,角落里还堆着几本半开的书。

下午叁点,阳光正好斜斜地照进来,落在桌上一把紫砂壶上。几个学生围坐着,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小心翼翼地往壶里注水。“水温很关键,”他轻声说,像是怕惊扰了茶叶,“这种乌龙茶,得用95度左右的水,太高了就会涩。”旁边扎马尾的女生点点头,认真地记着笔记。

不只是喝茶的地方

说来也怪,这地方明明叫工作室,来的却都是常客。慢慢地,大家更习惯叫它“学子茶室交流坊”,因为这名字更贴近实际——这里不单单是品茶,更多的是交流。学设计的会带来自己烧制的茶杯,学文学的会分享喝茶时想到的诗句,就连学计算机的,也能头头是道地分析不同水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。

我记得有一次,隔壁学校的李雨第一次来,显得有点拘谨。“我不会品茶,”她小声说,“就是听说这里环境不错。”工作室的主人,一个文学院的大叁学生,只是笑了笑,给她泡了一杯清淡的白茶。“喝茶哪有会不会的,”他说,“觉得好喝就行。”那天下午,李雨不仅喝懂了白茶那种淡淡的甜,还认识了两个以后一起上自习的伙伴。

这种相遇在这里再平常不过了。有人来这里是为了放松紧绷的神经,有人是为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有人纯粹是被茶香吸引。无论初衷是什么,最后都会发现,这方小天地给的远比一杯茶要多得多。

慢慢地,这个吉首学生品茶工作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。没有强制消费,没有必须要遵守的规矩,甚至你想帮忙打扫卫生,都得“抢”着来做。上周五,我看到一个生科院的学弟在认真地擦桌子,问他怎么这么积极,他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在这儿喝了这么多回茶,总觉得该做点什么。”

这种归属感,大概就是工作室最珍贵的东西了。它不是某个人的,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推门进来的人。大家会轮流带茶叶来分享,会主动收拾整理,会把自己觉得好看的茶具捐出来公用。这种氛围下,喝茶反而成了其次,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成了主旋律。

现在,每次路过那条巷子,看到工作室里透出的暖黄灯光,我都会想起第一次来的情景。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,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,会成了大学生活里如此重要的一部分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场所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,让忙碌的学习生活中,有了一个可以停下来、喘口气的角落。

也许这就是为什么,这个由学生自发组织、自主管理的空间能够一直保持着活力。它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规则,也不需要刻意的宣传,只要还有人愿意推开那扇门,愿意坐下来喝杯茶、聊聊天,这里的茶香就会一直飘下去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