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兴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泰兴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
电话那头传来稚嫩的抽泣声,小伟攥着发烫的手机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叁小时前,他偷偷用母亲手机转账500元给所谓的“游戏客服”,现在对方却再也联系不上。这个刚升初二的男孩,在九月闷热的午后,第一次体会到被骗的滋味。
班里最近流行这么句话:“泰兴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够买十个皮肤呢。”孩子们把这句话当玩笑传,却没想过背后藏着什么。小伟的同桌上周也差点上当,幸好被家长及时发现。这些孩子抱着手机蹲在操场角落,手指飞快地敲着屏幕,他们不是在玩游戏,而是在进行着某种危险的“交易”。
藏在电话里的陷阱
“他说是游戏官方客服,能帮我解封账号。”小伟揉着通红的眼睛,“先要了200,又说需要300保证金。”五百块钱对初中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,相当于叁个月早餐费,或是买二十本漫画书。可对方的声音那么诚恳,还发来带着公章的“工作证”——现在想想,那图模糊得连字都看不清。
隔壁班李老师发现,最近学生课上总打瞌睡。细问才知道,有学生深夜偷偷和“客服”通话。“泰兴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这种事,上学期从没听说过。”李老师翻着交上来的手机使用记录,眉头越皱越紧。那些通话记录总是出现在深夜十一点到凌晨两点,恰好是家长以为孩子熟睡的时间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有些孩子根本不觉得自己被骗。“他说下周就退款”“我们成了游戏好友呢”,天真的辩解让老师们哭笑不得。初中生正处在渴望被认可的年纪,骗子们正是利用这点,用亲切的语气和虚构的“福利”,慢慢撬开孩子们的心理防线。
放学路上,总能看见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交流“经验”。“你要态度强硬点”“得多问几个问题”,他们像大人般讨论着,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网线那端狩猎者的目标。500元、3小时,这两个数字像某种暗号,在校园里悄悄流传。
小伟的妈妈至今想不通:“平时挺聪明的孩子,怎么会被这么简单的骗局套住?”其实在孩子眼里,那3小时的通话是场刺激的冒险。对方不时透露些“游戏内幕”,承诺“特殊权限”,这些对游戏迷来说,就像糖果对幼儿的诱惑。
现在学校走廊贴满了防骗海报,其中最大那张写着:“泰兴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警示案例”。老师们不再简单没收手机,而是开设起“网络生存课”。课堂上,那个低头摆弄手机的女孩突然举手:“要是对方说必须马上转账怎么办?”全班顿时安静下来。
或许,成长就是这样。要在真实的疼痛中学会辨别真伪,在500元的代价里明白:电话那头温柔的声音,未必都怀着善意。黄昏时分,小伟把新买的手机壳翻过来,背面是他自己写的小纸条——“先挂电话,和爸妈商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