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情缘
转角遇见的小城故事
六月的雨刚停,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漉漉的光。我拐进这条藏在钟山大道后头的小巷,立即被一股酸汤鱼的香味包围。巷子窄得刚够两人并肩,晾衣绳在头顶交错,挂着各色衬衫和工装。就在这样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里,我听见了对于“150”的故事。
经营烫菜摊的杨姐一边往我碗里加免费的酸萝卜,一边用围裙擦着手说:“现在哪还有150块的爱情哟。”她指了指巷子深处那间十来平米的出租屋,“十年前,我家那口子就是在那儿跟我求的婚。那会儿他一个月挣一千五,愣是省出150给我买了件红棉袄。”
巷口修鞋的老刘接过话茬。他手里的锤子敲得哒哒响,像在给他的话打拍子。“150块钱,在咱这儿能过出花来。”他说小年轻的时候,带媳妇儿去吃烙锅,两人叁十;看场电影二十;剩下的还能买条丝巾,去凤凰山坐到星星出来。“现在?嘿,吃顿饭都不够。”
我顺着巷子往里走,墙上的涂鸦渐渐多了起来。有手绘的梅花,有看不懂的英文签名,还有用粉笔写的“小芳我爱你”。在杂货店买水时,老板娘找给我一张皱巴巴的五十元纸币。“这钱经手的人多啦,”她笑着说,“说不定也见证过好几段故事呢。”
出租屋里的温度
那间月租150的屋子还在。绿色的木门掉了漆,窗台上却精心摆着叁盆茉莉。租住在这里的小杨是附近餐馆的配菜师傅,他女朋友在商场卖化妆品。两人最大的乐趣是晚上收工后,凑在昏黄的灯光下数当天的收入。
“上个月她过生日,我花150买了条裙子。”小杨有点不好意思,“她嘴上说浪费,第二天就穿上去上班了。”他们计划再攒两年钱,在城郊按揭个小户型。“这巷子虽然旧,但人情味足。杨姐经常多给我们烫些青菜,老刘修鞋从不收钱。”
其实何止是这些。我在巷子里转了整整一个下午,看见快递小哥和花店姑娘在巷口分食一碗冰粉;听见理发店的收音机里放着二十年前的情歌;杂货店的黑板上,还有人用粉笔写着“晚上留门”。
天色渐暗时,我准备离开。回头望去,巷子里亮起零零星星的灯火,像撒了一地的星星。也许真正的六盘水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从来不是指具体的金额,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,人们依然愿意为彼此付出全部心意的那些瞬间。
巷子深处的音响店飘出老歌,歌词唱的是“平凡的日子最长久”。我想,在这条普通的小巷里,那些对于150元的情缘,大概就是这首歌最真实的注脚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