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呼市学生约见500元面谈
最近在本地论坛里总看到类似“呼和浩特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的帖子,刚开始还以为是家教兼职,后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那天在广场等人,听见两个穿校服的女生聊天。高个子女孩边划手机边抱怨:“又看到呼市学生约见500元面谈的广告,这周第叁次了。”旁边短发女孩拽了拽书包带子:“我妈说这些都是骗子,让看到就举报。”
藏在数字背后的陷阱
其实仔细想想,500元这个数挺微妙的。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刚好卡在让人犹豫的临界点上。我邻居家孩子就遇到过这种事,对方说是给商场活动当临时模特,见面要先交押金。幸好孩子机灵,偷偷给家长发了定位。
现在这些邀约消息都带着某种固定的套路。标题往往把“呼和浩特同城”放在前面,利用同城身份降低警惕性;中间夹着“初中生”这样的特定人群;最后用具体金额当诱饵。这种排列组合看多了,简直像同一个模板印出来的。
有个在派出所工作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每个月都能接到好几起类似报案。大部分都是先以高报酬当诱饵,见面后再用各种理由要钱。最可气的是,这些人都盯着那些零花钱不多,又想自己赚点外快的学生。
上次路过学校门口,听见几个男生在讨论这事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说得挺在理:“真要找兼职,还不如去奶茶店问呢。这种不明不白的邀约,谁知道屏幕后面坐着什么人?”
其实孩子们不是不懂道理,只是有时候会被那串数字迷惑。500元对大人来说可能就是一餐饭钱,但对初中生来说,能买多少本漫画书,多少张游戏点卡啊。这种心理正好被那些人利用了。
我表妹去年就差点上当。对方说只要陪参加个饭局就能拿钱,还好她出门前总觉得心里不踏实,跟她妈说了实话。后来家里人才知道,那根本不是什么正经饭局。
现在想想,这些“呼市学生约见500元面谈”的帖子最可怕的地方,是它们把不正常包装成了常态。让年轻人觉得用这种方式赚钱很正常,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。
有时候会在街上看到些中学生聚在一起讨论这类邀约,语气里带着好奇和跃跃欲试。真想走过去提醒他们,世上哪有这么轻松的好事?但话说回来,我们小时候不也总觉得大人小题大做吗?
或许除了提醒孩子警惕,更该让他们明白:任何需要隐瞒家长的邀约,本身就已经有问题了。真正的好机会,从来都是能摆在台面上说的。
昨天又看到个新帖子,这次换成了“补习班伴读”,但报酬还是熟悉的500元。这些人的花样翻新得真快,可核心套路始终没变。看来这场猫鼠游戏,还得继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