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同城学生约见百元活动
这几天在北海本地的一些网络角落里,总能看到“同城约见”这类消息在刷屏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“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字眼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说的该不会是那种不好的事儿吧?
后来仔细一打听,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岔了。这事儿得从前段时间说起:我家楼下文具店的老板娘在抱怨,说她家初二的孩子最近老往外面跑,问起来就说是“参加同城学生约见百元活动”。
百元约见背后的故事
原来啊,这是北海本地学生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新玩法。简单来说,就是学生们用100元作为活动经费,相约着一起去书店看书、去奶茶店写作业,或者组队去海边捡垃圾做公益。那个“约初中生100元”的说法,其实就是孩子们之间约定俗成的暗号。
我特意问了几个参加过的孩子。有个叫小伟的男生说,他们上周六就组织了五个人,每人出20元,凑了100元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《叁体》,轮流阅读之后还要一起讨论。“比一个人看书有意思多了,”小伟眼睛亮晶晶的,“而且这样买书,咱们都买得起。”
还有个叫婷婷的女生告诉我,她们班几个女生用这100元买了材料,周末一起去银滩那边捡垃圾,顺便做了些手工贝壳项链卖给游客,赚的钱又投进了下一次活动。“我们现在都叫它同城学生约见百元活动,特别有意思!”
家长们的态度
刚开始,不少家长也和我一样,看到“北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说法,心里直打鼓。李阿姨就是其中之一,她发现儿子每周都要100元去参加这种活动,第一反应是:“该不会是去网吧吧?”
后来她悄悄跟过一次,发现孩子们真的是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,这才放下心来。现在她反而特别支持儿子参加,“总比整天抱着手机强,至少能交到真朋友,还能学到东西。”
不过也有家长持不同看法。张先生就觉得,这样明目张胆地用“约见”这样的词,容易引起误会,不如换个更直接的说法。而且他担心,万一有不怀好意的人混进去,孩子们的安全谁来保障?
说实话,张先生的担心也不无道理。任何涉及未成年人的活动,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。
我看现在有些组织得比较好的小组,已经开始要求必须有家长陪同,或者只在公共场所活动。北海市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区,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叁五成群的中学生,他们围坐在桌前,有时候安静阅读,有时候小声讨论,应该就是在进行他们的“百元约见”活动。
这种自发的同城学生约见百元活动,倒是在不经意间解决了孩子们社交和课余生活的问题。现在的中学生,放学后要么被补习班占满,要么就只能在家刷手机,能有个正当理由出门和同龄人交流,确实是件好事。
只是这个说法嘛...“北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,乍一听确实容易让人想歪。也许孩子们就是觉得这样说话很酷,很有神秘感?毕竟我们那时候不也喜欢用各种暗号嘛。
无论如何,看到孩子们能自发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,用100元创造出这么多可能性,还是挺让人欣慰的。只要能把安全措施做到位,让家长们放心,这种形式的同城学生约见百元活动,说不定真能在更多地方推广开来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