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,高平大学城学生兼职情况
最近路过高平大学城商业街,看到不少年轻面孔在奶茶店忙前忙后,在培训机构前台接待顾客,心里突然冒出个疑问:高平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?这个念头一起来,就忍不住想多了解些情况。
说来也巧,正好碰到邻居家读大二的小林骑着共享单车往美食城赶。拉住他聊了两句才知道,他这学期在比萨店当服务员。问起怎么想到要兼职,他挠挠头说:"课表空着也是空着,出来既能赚生活费,又能提前接触社会,挺值的。"
校园里的兼职风向
顺着这个话题,我特意在大学城转了转。咖啡厅里叁个穿围裙的店员中,两个胸前别着校徽;家教中心门口,几个学生边等公交边讨论教案;就连快递驿站都在招聘学生分拣员。看来高平大学城学生兼职情况比想象中更普遍。
在奶茶店排队时,前面扎马尾的女生正核对员工排班表。她告诉我,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确实不少,"我们宿舍六个人,叁个都在打工"。问起工作类型,她掰着手指数:"最常见的就是餐饮零售、家教助教、活动策划这些,时薪15到25元不等。"
不过她也提到,现在学生挑工作比以前讲究了。"单纯拼体力的活儿愿意干的人少了,大家更看重能不能学到东西。就像我同学给设计工作室画图,虽然钱不多,但作品能放进简历里。"
学生处王老师的看法挺有意思:"早些年家长还担心打工影响学习,现在反而会鼓励孩子适当参与社会实践。"他翻着手机里的工作对接群,"我们定期整理可靠的招聘信息,就是希望同学们在安全的前提下积累经验。"
藏在选择背后的故事
在书吧遇见的经济学院大叁学生小陈,给我算了一笔账:每月兼职收入大概1200元,刚好覆盖吃饭和买书的开销。"爸妈给的生活费够用,但自己想报个编程课,不好意思总向家里要钱。"他说这话时有点不好意思,但眼神很亮。
更多学生把兼职当作进入社会的缓冲带。师范专业的女生在辅导机构代课,第一次被学生喊"老师"时愣了半天;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品牌做校园推广,活动结束才发现嗓子哑了。这些经历带来的成长,似乎比课堂更让人记忆深刻。
当然也会遇到糟心事。小林就吐槽过临时加班的店长,小陈遇到过拖延工资的商家。不过学生之间会互相提醒避坑,校园论坛的"兼职雷区"板块永远最热闹。
随着暑假临近,实习和兼职的选择又成了宿舍夜谈的热门话题。是去公司实习领正式辞蹿蹿别谤,还是找份弹性大的零工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能确定的是,越来越多学生愿意走出象牙塔,用双手触碰真实的世界。
黄昏时分,大学城的天桥上来来往往的学生中,有人背着书包赶晚课,有人穿着工装去接班。这两种身影交织的画面,或许正是成长最生动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