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溪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慈溪学生约见50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里看到一个挺惹眼的帖子,标题写着“慈溪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。说实话,刚刷到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标题怎么看都带着点说不清的暧昧。正好有个表妹在读初中,我忍不住多想——现在的中学生零花钱都这么充裕了吗?
周末去银泰逛街时,恰好遇见邻居家上初二的孩子在奶茶店排队。我凑过去打了个招呼,顺口问了句:“现在同学之间聚会都怎么约啊?”小姑娘咬着吸管笑:“就在群里喊一声呗,有时候凑钱给同学买生日礼物,人均也就几十块。”
藏在数字背后的消费现象
回家路上我一直在琢磨,那个“500元”的标价到底意味着什么。问了好几个当老师的朋友,都说现在初中生之间确实存在些让人担忧的风气。有个班主任提起,上学期班里出现过两个学生凑钱请全班喝奶茶的事,就因为打赌月考成绩输了。这种看似大方的行为,其实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同学交往。
我倒不是说孩子们不能有零花钱。记得我们小时候,攒半个月零花钱就为了买本漫画书,那种快乐特别真实。可现在动辄几百块的约会消费,完全超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消费水平。要是家长不问缘由就给钱,反倒可能害了孩子。
前两天路过城阳中学,正好放学时间。听见两个男生在讨论新出的球鞋,其中一个满不在乎地说:“不就一千多吗,跟我妈说学校要交资料费就行。”这话听着真让人揪心。我们那会儿撒个小谎顶多是为了去网吧,现在孩子们居然把这心思用在攀比消费上。
零花钱背后的教育缺失
其实站在家长角度想想也挺难。慈溪这边不少家庭条件不错,又怕亏着孩子,给零花钱时往往太大方。但重要的不是给多少,而是该怎么引导。我表哥家就做得挺好,每个月固定给女儿200块,但要她记账,月底还要分享消费心得。
说到慈溪学生约见500元这个现象,我觉得关键不在钱多少,而是孩子们把见面聚会搞得太物质化了。上周去上林坊,看见几个初中生坐在咖啡馆写作业,桌上就摆着叁杯柠檬水,说说笑笑的特别开心。这样的相处方式不是很好吗?
现在想想,那个“慈溪同城约初中生500元”的帖子,可能只是个吸引眼球的噱头。但确实提醒我们,该好好关注青少年的消费观了。毕竟长大后面对的现实生活,可不是靠攀比就能过好的。
记得以前同学相约,要么去图书馆看书,要么骑自行车去森林公园。现在条件好了,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。其实真正的友谊,哪需要靠花钱来维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