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冷水江辩辩查找附近好友服务
这几天天气转凉,晚上窝在沙发上刷手机,突然想起好久没登录蚕蚕了。记得十年前,我们最常说的就是"加个蚕蚕吧",那会儿光是听到"滴滴滴"的提示音都会心跳加速。现在虽然微信成了主流,但蚕蚕空间里存着那么多青春回忆,偶尔翻翻还挺有意思的。
前两天和住冷水江的表弟视频,他跟我说现在老家用蚕蚕的年轻人还挺多。特别是周末晚上,用蚕蚕搜索附近的人功能,经常能遇到同城的老乡聊天。表弟说上个月他就是这样认识了个住在同小区的球友,现在每周都约着去打篮球。
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社交方式
说到通过网络认识附近的人,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工作时,经常用蚕蚕查找附近好友的功能。那会儿在冷水江新城区的办公楼里,中午休息时打开手机,总能发现隔壁公司的几个同事也在线。有次我们几个陌生人就这样建了个"午餐搭子群",后来还真的约着一起去吃了当地特色的麻辣香锅。
现在想想,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其实挺温暖的。不需要刻意去认识谁,就是自然而然地在虚拟空间里遇见现实中的邻居。有时候白天在超市擦肩而过的陌生人,晚上可能在蚕蚕上成了聊得来的网友。这种感觉,就像在偌大的城市里突然发现,原来我们离得这么近。
不过表弟也提醒我,现在用冷水江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这个功能时,大家都会更注意隐私保护。一般都是先聊聊共同兴趣,感觉投缘了才会考虑见面。而且现在蚕蚕的隐私设置比以前完善多了,可以自主决定显示哪些信息。
我试着在冷水江老城区登录了下蚕蚕,果然发现不少人在个性签名里写着"寻找羽毛球搭档"、"周末约图书馆学习"之类的信息。这种带着明确目的的社交,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可靠。有个用户的签名让我印象深刻:"想找能一起爬大乘山的伙伴",这不正是我上次回冷水江时想做的事吗?
现在很多冷水江的本地社群都在蚕蚕上活跃着。比如二手交易群、拼车群、美食探店群,这些群大多是通过附近的人功能慢慢组建起来的。有个在冷水江开咖啡馆的网友告诉我,他店里叁分之一的老顾客,最初都是通过蚕蚕搜索附近的人认识的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,现在都是2024年了,怎么还有人用蚕蚕社交?但说实话,每种社交方式都有它独特的温度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喜欢用各种新潮础笔笔,但我们这代人看到那只熟悉的小企鹅,还是会感到亲切。特别是对冷水江这样的小城来说,蚕蚕反而成了连接邻里的一座桥梁。
最近天气不错,我打算周末回冷水江老家住两天。已经想好了,到时一定要打开蚕蚕,看看能不能遇到也喜欢清晨爬大乘山的同好。说不定真能像表弟那样,结识几个能一起散步聊天的邻居。毕竟在这个手机不离身的时代,能通过网络遇见现实中的朋友,确实是件很奇妙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