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治品茶上课工作室,长治茶艺学习培训班
最近路过八一广场,看到一家新开的茶艺培训班,招牌上写着"长治品茶上课工作室"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朋友推荐下,参加类似培训的经历。说来你可能不信,那段学习让我这个只会大口喝茶的门外汉,居然也能品出茶叶的细微差别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。老师是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,他正在往茶壶里注水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。我找了个位置坐下,看着桌上摆着的各式茶具,心里直犯嘀咕:原来喝茶还有这么多讲究?
从烫杯开始的门道
老师示范的第一个动作是温杯。他提起热水在茶杯里转了一圈,解释说这样既能清洁茶具,又能唤醒茶叶。"可别小看这个步骤,"他笑着说,"温度差了一两度,茶汤的香气就会打折扣。"我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了试,结果手一抖,热水洒了满桌。周围传来善意的笑声,老师却点点头:"没关系,谁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。"
随着课程深入,我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泡茶,藏着这么多学问。比如冲泡绿茶要用80度左右的水,红茶则需要沸水;盖碗出汤要快,紫砂壶可以稍慢些。每次实际操作时,老师都会走到每个学员身边,手把手调整我们的动作。有次我泡的茶总是带苦味,老师看了看说:"你看,茶叶放多了,而且出水太慢。"
茶香里的惊喜发现
最让我惊讶的是品鉴课。同一款龙井,用玻璃杯和盖碗泡出来,香气竟完全不同。老师让我们先闻香,再分叁口喝下。第一口轻轻啜饮,第二口让茶汤在口中打转,第叁口才缓缓咽下。说来奇怪,这样喝茶真的能尝出之前忽略的味道——先是淡淡的豆香,接着是若有若无的花果味,最后喉间还留着甘甜。
班上有个大姐特别喜欢问问题:"为什么我家的铁泡不出这个味道?"老师耐心解释:"可能是水的问题,也可能是冲泡手法。"他建议我们回家用同样的茶叶,试试不同的水温,记录每次的口感变化。这个作业让我发现,原来自己之前喝茶,真的只是"喝"而已。
课程过半时,我们已经能分辨出不同产区的茶叶特点。武夷岩茶的岩韵,普洱茶的陈香,安溪铁观音的兰花香......这些原本陌生的词汇,渐渐变成了舌尖上的真实感受。有次我居然盲品出了正山小种,那股松烟香实在太特别了。
现在回想起来,在长治茶艺学习培训班的日子,改变的不仅是我的泡茶技艺。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在忙碌生活中停下来,花二十分钟静静泡一壶茶。这个过程就像给自己的心灵做厂笔础,所有的烦躁都随着茶香慢慢飘散。
前几天同事来家里做客,我顺手泡了壶凤凰单丛。他惊讶地说:"这茶在你手里怎么变得这么好喝?"我笑了笑,想起老师常说的一句话:"茶无贵贱,适口为珍。用心泡的茶,自然好喝。"也许,这就是茶艺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——不仅学会了品茶,更学会了品味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