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庐山学生销售技巧寻踪
最近听朋友聊起庐山学生摆摊的事儿,挺有意思的。那些背着书包的年轻人,叁叁两两聚在山道旁,铺开手工编织的挂件、用落叶做的书签,还有现场画水墨明信片的。
我蹲在旁边看了半天,发现他们卖货的路数真不简单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面前摆着几个陶瓷茶杯,他既不吆喝也不拉客,就安静地坐在石阶上沏茶。游客路过时,他笑着递过一小杯:"爬山累了吧?尝尝庐山的云雾茶。"就这简单一句话,五六个人停下来,最后卖出去叁套茶具。
藏在风景里的生意经
慢慢琢磨出点门道。这些学生特别会把庐山的特色揉进生意里。比如卖手绘地图的,会把最难走的五老峰路线标成"勇者之路",在容易累的台阶段画个加油的小人。有个女孩更绝,她卖的是空玻璃瓶,却跟游客说:"装点庐山的风带回去吧,这里的风和其他地方不一样。"你说这风哪不一样?可偏偏就有人愿意花二十块钱买这个意境。
说到底啊,在庐山做学生生意,光靠便宜可不行。得让游客觉得这钱花得值,花得有意思。就像那个卖茶具的男生后来跟我说的:"我们卖的哪是茶杯啊,是坐在庐山喝口热茶的惬意。"
山腰有个卖竹编小灯笼的姑娘让我印象很深。她从不追着人推销,反而经常提醒游客:"前面台阶有点滑,小心脚下。"这么来回几次,有个阿姨主动问她灯笼怎么卖。她边编竹条边说:"这个带着走路不方便,您要是真喜欢,我告诉您在哪里能买到材料包,回去自己编更有意思。"结果你猜怎么着?那天下午她带来的材料包反而全卖光了。
这种不做买卖做朋友的路子,反而让她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一堆人。有人买了东西还非要加她微信,说下次来庐山还要找她玩。这让我想起现在常说的"情感消费",大概就是这么个理儿。
小玩意里的大学问
观察久了发现,这些学生的东西都比山下纪念品店卖得贵,可买的人反而更多。他们会在每件商品背后都准备个小故事——可能是在哪里捡的石头,可能是某个清晨在如琴湖边的灵感。有个学设计的男生,把捡来的枫叶压干后做成耳坠,每对耳坠都附着一张卡片,写着在哪棵树下拾到的叶子。
说来也怪,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半真半假,游客却听得津津有味。有位大姐拿着枫叶耳坠端详半天,突然笑起来:"就当把庐山的秋天带回家了。"她一下子买了两对。
这些庐山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说到底就是比谁更用心。把每件普通的小物件都和这座山的故事绑在一起,让二十块的东西有了两百块的情怀。这招数,很多正经商家都未必想得到呢。
记得在锦绣谷遇见一个卖照片的男生,他的相机里存着各个角度的庐山风景。游客挑中哪张,他当场打印出来,还会在背面写上当天的天气和一个小趣闻。有对情侣挑了一张含鄱口日出,他边写边说:"今天凌晨雾大,差点没拍到。你们运气好,这是今天唯一能看清鄱阳湖的十分钟。"那小情侣高兴得直接多买了叁张。
所以说啊,庐山学生销售技巧寻踪这件事,追到最后发现,最管用的套路就是没套路。就是把游客当朋友处,把商品当故事讲,把买卖做成一段值得回忆的缘分。这不,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非要送我驱蚊香囊的姑娘说的话:"您拿着,晚上看《庐山恋》露天电影时用得着。"
下山的时候我在想,这些年轻人哪里是在做生意,分明是在教我们怎么认真生活。他们把对这座山的理解,都编织进那些小巧玲珑的生意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