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州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晋州站大街的小巷在哪里
最近在晋州老城区转悠,总听人念叨“站大街的小巷子”这个说法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见这话,我还真愣了半天神。站大街?小巷子?这俩词搁一块儿,怎么听怎么别扭。
那天在早点摊买豆浆,听见两个老爷子蹲在马路牙子边上唠嗑。“你说现在晋州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?”穿蓝布衫的老爷子这么一问,旁边戴草帽的那位直咂嘴:“可不是嘛,早些年邮电局后身那条巷子,现在都改成停车场喽。”
老晋州人的记忆
我凑上前递了根烟,顺势打听这话里的门道。蓝布衫老爷子眯着眼睛笑了:“小伙子,这‘站大街的小巷子’可不是字面意思。咱们老晋州人说这话,指的是那些临着主街,却又藏在拐弯抹角处的小巷弄。”他伸手指着对面那条热闹的商业街,“你看那儿,现在全是连锁店。可往里头再走二十米,拐个弯,说不定就能碰见祖传叁代的剃头铺子,或者开了四十年的修鞋摊。”
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。上周我去银行办业务,无意中拐进旁边一条窄巷,里头居然藏着家做传统饸饹面的小馆子。老板娘说他们家在这条晋州站大街的小巷里开了二十多年,来的都是熟客。那碗面的滋味,确实比商场里的馆子地道多了。
现在城市建设得快,很多这样的巷子都被改造了。有的巷口装着崭新的指示牌,反倒失去了从前那种“偶然发现”的惊喜。我有个在规划局工作的朋友说,他们现在做旧城改造,特意会保留一些这样的特色巷弄。毕竟一座城市的韵味,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。
前两天我又去了老城区,特意往那些不太起眼的岔路里钻。你还别说,真让我找着了几处有意思的地方。有家书店开在两条巷子的交叉处,门脸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,里头却别有洞天。老板是个退休教师,说就喜欢这地方的清静。还有个做竹编的手艺人,在巷子深处租了个小门面,每天就做两叁件物件,日子过得挺自在。
其实要说晋州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现在还真不少。不过得耐着性子慢慢找,有时候跟着那些拎着菜篮子的老街坊走,准能发现惊喜。这些巷子大多藏在商业街的背面,或者两个小区之间的夹缝里。有的巷子连名字都没有,本地人就用“王家巷口”、“李家拐角”这样的叫法。
现在我算是明白了,找这些巷子不能太着急。得慢下脚步,多和街坊邻居聊聊天。往往随口一问,就能打听到不少有意思的地方。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生活气息,其实都藏在这些晋州站大街的小巷里,等着有心人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