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火车站附近站街,周边街巷见闻
站前广场的人间烟火
从峨眉山火车站出来,一股热浪混着市井气息扑面而来。正值傍晚,出站口涌出的人群像开闸的洪水,迅速漫向广场四周。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左右张望,举着手机找网约车;拉客的民宿老板扯着嗓子喊“景区直达,马上发车”。广场边上,几个卖叶儿粑的大婶不紧不慢地守着摊位,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。
我顺着人流往车站外头走,想找个地方填填肚子。这一带不算繁华,但生活味儿特别足。沿街的店铺大多有些年头了,招牌被雨水冲刷得发白。五金店隔壁可能就是家抄手铺子,再往前还能看见修鞋摊子支在行道树下。这种杂乱中自有一种生机,像是野草,不管不顾地生长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拐进车站东侧的小巷,喧闹声忽然就远了。巷子窄,两边的居民楼阳台几乎碰到一起,晾衣竿横七竖八地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有个老师傅坐在巷口修表,摊子小得只摆得下一个小玻璃柜。他戴着单眼放大镜,手里的镊子轻得像在捏一片羽毛。我站那儿看了会儿,他头都不抬:“修表啊?等等,这个齿轮对不上。”
再往里走,闻到一股熟悉的油炸香味。是卖豆腐脑的小摊,老板娘正往碗里舆豆花。“我们这豆腐脑啊,跟景区里头的不一样。”她边忙活边说,“游客都爱甜口的,我们本地人就好这口麻辣的。”热腾腾的豆花浇上红油、撒上酥黄豆和香菜,我站在路边就吃起来。确实,这种接地气的味道,大酒店里还真没有。
巷子深处有家竹编店,老师傅正在编背篓。竹篾在他手里跳来跳去,慢慢就有了形状。他说这手艺跟了他四十年,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。“机器做的东西快是快,但没温度。”他举起一个刚编好的竹篮,“你看这接缝,手工编的能用二十年。”我摸了下篮子的边缘,确实光滑扎实。
市井中的新变化
往回走的时候,路过车站对面的小广场。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,音乐是时下流行的网络歌曲。旁边玩滑板的少年们躲着她们绕圈,两代人各得其乐。路边新开了几家奶茶店,装修挺时髦,和旁边的老理发店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。理发店的转灯还在转,老师傅给客人刮脸,毛巾热气腾腾的。
夜幕开始降临,路灯一盏盏亮起来。车站周边的小吃摊前又排起了队,下班的、赶车的,都来买点吃的垫肚子。我站在天桥上往下看,车流人流交织,各种灯光混在一起,明明乱糟糟的,却让人觉得踏实。这可能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,不高大上,但是热气腾腾的。
远处峨眉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,而山脚下的这片街巷,依然充满生机。我想起修表师傅说的那句话:“快有快的好,慢有慢的道理。”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,这些街巷还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,倒也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