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惠火车站小巷子,德惠车站附近胡同
熟悉的汽笛声
德惠火车站那声老旧的汽笛,总在下午四点零叁分准时响起,像一位患了风湿的老朋友,提醒着这条小巷一天的时辰。我就站在巷口那家副食店的屋檐下,看着陈大爷不紧不慢地收起他的修鞋摊。他在这儿摆了快二十年,巷子里多少人是他看着长大的,又有多少双鞋是他一针一线缝补过岁月的痕迹。
往里走,空气的味道就变了。火车站的喧嚣像被一道无形的墙挡住,取而代之的是老居民楼里飘出的家常菜香,隐约还混杂着潮湿青苔和旧木头的气息。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,雨天总会积起几个小水洼,得绕着走。两旁的墙壁斑斑驳驳,有孩子们用粉笔画的歪歪扭扭的小人,也有层层迭迭、早已褪色的广告传单。这里的时光,仿佛比外面的世界慢了半拍。
巷子里的老面孔
再往前十几步,是李阿姨开的小卖部。绿色的木头窗板,漆都快掉光了。店里卖的东西不多,无非是油盐酱醋、香烟和几种最便宜的零食。但街坊邻居都爱来这儿,买不买东西都要跟她唠上两句。她记性好,谁家孩子要考试了,谁家老人身体不舒服,她心里都有一本账。有时见着熟面孔匆匆走过,她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对方常喝的啤酒,提前放在柜台上,这默契,是多少年处下来的。
说实话,德惠火车站小巷子谈不上什么风景,它甚至有些破败。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,它的价值不在于好看,而在于那种伸手就能触摸到的实在。傍晚时分,家家窗户里透出温吞的灯光,炒菜的声音、电视的声音、小孩哭闹的声音混在一起,织成了一张网,网住的是热腾腾的生活气。这份真实感,是外面那些光鲜亮丽的大马路给不了的。
我有时候会想,像德惠车站附近胡同这样的地方,在城市里是越来越少了。它们像被遗忘的角落,却固执地保存着一种旧式的人情味儿。在这里,邻居不只是门对门的住户,是能互相递一颗蒜、帮忙收一件衣服的交情。这种联结,在如今关上房门就自成天地的公寓楼里,显得格外珍贵。
夜色渐渐浓了,巷子尽头那盏路灯准时亮起,光线昏黄,却足够照亮回家的路。几个晚归的人影被拉得长长的,脚步声在狭窄的巷道里回响。这条巷子,它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呼吸,也安放着许多普通人一天疲惫后的归属。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旅游指南上,但它就在那里,默默地,连接着远方与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