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城港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防城港品茶优选现场评选工作坊
走进那片飘香的码头
说起防城港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蔚蓝的大海和忙碌的渔港。但最近,这里的空气里似乎还飘荡着另一种香气——茶香。就在上个周末,我偶然经过一个临海的旧厂房,门口挂着“防城港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”的牌子,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。
推开门,里面的热闹景象和想象中完全不同。没有严肃的评委席,也没有紧张的比赛氛围,倒像是个热闹的市集。长条桌上铺着蓝印花布,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具和茶叶。白瓷盖碗、朱泥小壶,旁边散落着打开的棉纸包,露出蜷曲的干茶。空气里是复杂的香——有股清冽的甜,像是野花蜜,又隐约透着点老木头被太阳晒过的味道。
一位穿着靛蓝布衣的大姐正在冲泡一款红茶,她招呼我坐下。“尝尝我们这个‘海边晒红’,”她边说边将茶汤分入小杯,“这茶树的茶园啊,就在港口边的山坡上,整天吹着海风,叶子都带着点咸鲜气。”我小心地抿了一口,还真是。茶汤入口是醇厚的果甜,咽下后,喉头却泛起一丝凉意,像海风轻轻掠过。
往里走,另一个区域更热闹。五六个人围着一个茶台,台上摆着叁款不同的六堡茶。这就是“防城港品茶优选现场评选工作坊”的核心环节了。大家轮流端着品茗杯,有的眯着眼仔细嗅着杯底香气,有的让茶汤在嘴里来回打转,发出轻轻的“咻咻”声。一个大叔放下杯子,挠了挠头:“这款陈香足,但水路粗了点;那款甜滑,可惜底蕴薄。难选,真难选。”
我注意到,这里很少听到那些玄乎的专业术语。大家说的都是大实话——“这茶喝起来舒服”“那个回甘能留很久”。评判标准也很有意思,不只是看茶的产地、年份那些标签,更在乎它给人最直接的感受。防城港品茶优选现场评选工作坊的理念,或许就是把高高在上的品茶拉回到日常里,让舌头说了算。
和工作室的负责人聊起来,他是个本地年轻人,之前在深圳做滨罢,去年才回到家乡。“我们防城港有好水、好港口,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茶文化?”他说,“这个防城港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就是想做个连接点。把散落在民间的好茶找出来,把爱茶的人聚起来。”他指指那些正在激烈讨论的茶客,“你看,他们现在争得面红耳赤,待会肯定要相约去吃饭了。”
确实,在这里,茶不只是用来品的物件,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。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杯茶坐在一起,聊茶、聊生活、聊防城港的变化。一位老茶农带来了自己手工制作的绿茶,不好意思地说“比不上名茶”,却被几个年轻人围住,追问制作细节。他那张被海风和日头染成古铜色的脸,慢慢绽开了笑容。
夕阳西下时,我准备离开。厂房里依然人声鼎沸,那款经过几轮“海选”胜出的本地红茶,正在被大家反复品尝、确认。走出门,海风迎面吹来,嘴里还留着下午那杯茶的甘甜。回头看看那间旧厂房,它静静地立在防城港的海边,像个刚刚启航的码头——只不过从这里出发的,不是万吨货轮,而是一缕缕茶香,和无数个因为茶而变得温暖的下午。